听他将话题引开,司岚笙也知道他是为了宽自己的心。只要有他这句话就行了,他足够可以依靠。
“你早些歇着,我再去书房一趟。”方孰玉道。
“这个时辰还去?”司岚笙有些讶异。
“嗯,突然想到还有件事,没有处理完。”方孰玉拍了拍她的手,道:“你别等我,许是有些久。”
他哪里是还有什么事,正是听见了梅影堂之事后,他需要去捋捋思路,重新调整方家的路线。
宝淳郡主这满满的恶意,他虽然安慰司岚笙这是小女儿家的打闹,心头却并不这样认为。她既然是太子的嫡长女,她的举动和喜好,多多少少总会影响到太子。
子女间的纷争纠葛,往往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再结合他眼下的政治目标,要成为青年官员中的领军人物,与太子的立场就变得有些微妙。更何况,他选择了和权墨冼交好,而太子和宝昌公主,却因权墨冼而受罚。
这只是其中两件事罢了,细数起来,还有各种林林总总错综复杂,他需要好好思考。
他也知道,在政治上需要冷酷无情,只考虑利益。但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能容忍旁人对他的子女加以欺辱。
如今庆隆帝春秋鼎盛,帝位稳如泰山,但储君是文臣勋贵最终要面对的问题。
尤其对于方孰玉这样的年纪来说,他若再想进一步,就必须得押对下一任皇帝的人选。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也是为了方家的未来,为了他膝下的子女。
太子的储位看起来不可动摇,但接触这几次下来,方孰玉实在难以认同他的很多做法。一国之君,怎能如此纵容妹妹而罔顾百姓性命?怎能由着性子,以自己的喜怒为先?
更何况,在太子膝下的几个嫡出子女,如今看来没有几个能成才的。卫嘉仁懦弱、卫嘉航愚蠢、宝淳骄狂。教养出这样的子女,不难推测出太子和太子妃的品性如何。
若太子当真继了位,按立嫡长的原则,储君就会落在卫嘉仁头上。方孰玉实在是看不出来,他有担起这一国重任的潜质。
方孰玉认为,皇帝和朝臣之间,相辅相成。若哪一方弱了,就是乱国之先兆。
但是,太子乃庆隆帝的嫡出长子,皇帝并没有要换储君的意思。从庆隆元年起,庆隆帝就安排太子在各部历练。就算因林晨霏一事太子被罚,也存着磨砺的意思在其中。
所以,才会有太子出现在赏雪文会的这件事。
在朝中,更是有一批坚定的保守党。他们不认才华品性,只认血统出身,坚信只有如此才能保得高芒王朝千秋万载地延绵下去。
☆、第三百九十三章 左右为难
看着外面浓厚的夜色,方孰玉停下手中的笔,长叹了一声。这样的大事,一时之间,他委实难以下定决断。
罢了,还是得先观望着。
要知道,一旦做出这个决定,就无法回头。
如果不选太子,那就只剩下曹皇后所出的嫡长子齐王。论起名正言顺,齐王还要更合适一些,毕竟曹皇后才是如今母仪天下的皇后。
自从曹皇后嫁给还是太子的庆隆帝时,方孰玉就隐隐知道迟早会面临这样的一天。
他只是竭力避免想起她,才能忘却掉往日那些美好回忆。走到窗前,方孰玉轻轻地推开窗,冬日的寒风吹进了暖融融的屋里,带来丝丝凉意。
方孰玉伸手按住胸口,这个地方,还在隐隐作痛。
时过境迁,原来想起她还是这般在意?他无奈的苦笑了一下,暗暗叹息命运弄人。更加捉弄人的是,作为臣子,他始终避不开那最终的选择。
襄助了齐王,今后和她见面的次数势必会增多。每一次见面,对他而言,恐怕都是一种煎熬。
选择了太子,就会站到她的对立面,成为她们母子的敌人。一想到这个,方孰玉的心便阵阵揪痛起来。
争储夺嫡,向来是九死一生,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如果他成为太子麾下的一员,就势必会替他出谋划策。试问到了那时,他真的可以对齐王出手吗?扪心自问,他真的做不到。
然而,就目前的局势来看,太子既占了名分大义,在朝堂中的势力更是逐渐稳固。除了私德有亏之外,基本上找不出什么缺点。
太子此人,极为自律。自幼习武以来,一年四季从不落下一天。据他所知,就连除夕中秋这等节日,他都会早起习武读书。如恰逢朝觐,他起得更加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