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曹皇后一直以来,暗中收集的太子罪证。
而秦夙希一案,是引发这一切的最好良机。私德,对太子而言并不算是什么大的罪名。但因着秦夙希的身份,却最能引起朝臣的同仇敌忾,反省太子是否真能做为国之储君。
昭阳公主在宫外,对这局势的变化看得更加清楚。于是,便当机立断,将所有筹码抛出,只为了替齐王博一个胜机。
有了御史的带头弹劾,朝中局势动荡。有替太子求情的,也有趁乱告状的,还有那浑水摸鱼意图谋求私利的。
太子的地位,真切的感受到了威胁。
将这一切变化看着眼里的关景焕,审时度势,认为属于他最好的时机已经到来。亲自前往太子府,秘见太子,并派出他的心腹幕僚田师爷,替太子出谋划策。
御书房里,庆隆帝看着那一大摞关于太子废立的奏章,生平第一次感到了疲倦。
夺嫡之事,首次公开摆到了朝堂之上。
“昭阳公主求见皇上。”门外有太监禀道。
昭阳公主?
庆隆帝在心头明白,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昭阳公主。
太子的品性纵然有不堪之处,但绝不是好男风之人。秦夙希再怎么引得京中男子垂涎,那也不该是太子。
有影卫出手查证,其中的线索都指向昭阳公主。
庆隆帝不说,只是顾虑着曹皇后替他生儿育女的辛劳,以及昭阳公主定下来要和亲契丹的亲事。
“宣。”
昭阳公主坐男装胡服装扮,满头黑发拢于玉冠之中,一对明眸顾盼有神,行走之间英姿勃发。
“昭阳见过父皇。今日所来,正是来给父皇请罪。”她眼眸清亮,一片坦荡荡。
她使出的手段,乃是阳谋。在洛阳城中的动静,在父皇面前打小算盘,她就没有指望能瞒过庆隆帝。干脆以退为进,先行请罪。
庆隆帝淡淡地扫了她一眼:“你构陷皇兄,煽动朝臣上书弹劾,导致朝堂不安、人心不稳。”
“按家事,你不敬兄长,设局陷害,其心可诛。按国事,你结党营私,弹劾太子动摇国本。请罪?这个罪责你可担的起?”
说到后面,他疾言厉色,散发出令人胆寒的龙威。
御书房里空气凝滞,落针可闻。房中伺候着的小太监,纷纷屏住呼吸,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昭阳公主却不为所动,朗声道:“父皇,昭阳有错,但错不在弹劾太子。没错,秦夙希一案,是我设局陷害。但要不是他先动手,要构陷楚王在先,怎会入了我的局?”
“他私德有亏,暴戾无常,昭阳只是小试,他就现了原形。试问,这样的太子,将来如何为君?”
昭阳侃侃而谈:“更何况,他大肆敛财,与民争利,吃相难看居心叵测。他一旦登基,我母后兄长岂非任他宰割?昭阳远嫁契丹,尚可逃得一劫,但齐王、楚王何辜?”
随着她的话语,庆隆帝脸色越来越难看。这都是他心中深深忧虑之事,被自己女儿如此直白的说出来,愈加恼怒。
昭阳公主跪下,道:“昭阳有罪,罪在不能替父皇分忧,若您生气。但这样的国之储君,今后岂不是会被权臣摆弄?还能有何作为?”
不动声色的,给关景焕上了一记眼药。
“这些话,昭阳不说就无人会说;这些事,昭阳不做便无人会做。父皇忧心国事,日夜不辍,难免对太子有所疏忽,昭阳只是想与父皇分忧。”
“那照你说,应当如何?”庆隆帝掩住怒意,沉声问道。
☆、第六百二十四章 昭阳的志向
他心中却打定了主意,她若是仍然坚持废太子,如此不顾手足之情,在和亲前都不要想出府半步。
“昭阳认为,太子之所以会犯下这些愚蠢的错误,完全是因为没有对手。”
“哦?此话何解?”庆隆帝有些意外。
“自父皇登基以来,对太子宠爱有加。他地位稳固,便不思进取,着眼于小利小惠上,争一尺之长短。如果,他有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还敢如此轻忽怠慢吗?定然会患得患失,力争父皇和朝臣的认可。”
“有些道理。”庆隆帝想起自己做太子之时,有汝阳王在侧虎视眈眈,岂敢露出半点破绽?无论何时,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为了博得一个美名,获得朝中的认可。直到登基之后,才彻底放下心来,但多年养成的勤勉已经深入骨髓,不会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