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这件事图海还有吴禄知道了有什么反应,正在乾清宫待着的康熙也是一脸的复杂,他没有想到,遏必隆病危的事情竟然还有猫腻!
赵御医的话言犹在耳,说遏必隆的脉象竟是和当年先帝去世时一模一样,这让康熙有些不可置信。
但是这个脉象也让康熙大略猜到了凶手是谁,毕竟当年的事情知情的人并不多,只是康熙没有想到,太皇太后即使是死了,还留有这么一手!这也让康熙更加警惕,准备好好的再清查一遍乾清宫,以免什么时候着了道都不知道!
不过遏必隆的情况还是要好好查查的,康熙觉得太皇太后既然已经逝世,她的势力最好也不要继续存在,这对他和朝堂后宫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康熙打定主意之后,便让暗卫下去查了,准备想办法把太皇太后的势力连根拔起。
处理好这件事之后,康熙就开始有心关注起了其他事情。在云瑶身边的暗桩将云瑶回家的时候和马佳氏的一言一语都传了过来。康熙听了也差不多明白了云瑶为何打不起精神了!
他在此之前也听说过,自己的表姐传出去的话,‘一生一世一双人’这对康熙来说有些大逆不道。
因为他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不可沉湎于女色,更不能学皇阿玛动了真感情!只是后来灌输他这些想法的太皇太后暴露了真面目,这也让康熙对太皇太后说过的话有了怀疑。
不过即使如此,康熙仍然不会认同所谓的一生一世一双人,康熙终究是个皇帝,他自认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儿,也知道皇后不在意才奇怪,所以心里不由有些不爽快。不过康熙还是决定要收敛一些,还安慰自己,他这只是不沉湎于女色罢了。
第三百七十章 册封太子
康熙才看望遏必隆没多久,宫外就传来了遏必隆病逝的消息,康熙到这也把遏必隆身边给他下药的人找到了,只是让康熙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人走的竟然是遏必隆法碦的路子进府的,也就是说遏必隆的死和法碦有着莫大的关联。
至于法碦究竟知不知道这件事,康熙并不关心。康熙在从遏必隆府上回来后,查到了遏必隆府上太皇太后的人,就直接对外宣称,这些人都是乱臣贼子,所以才会捉拿。
至于这么说会不会影响到法碦乃至于遏必隆府上,康熙并不怎么在意,不管怎么说,法碦形同弑父的行为也是抄家灭族的命,如今他没有将法碦直接处死都是手下留情了,不过因此法碦的前途真的就彻底的废了。
在宫中的云瑶知道了这个消息也是有些感慨万分,她能猜到这也是康熙对钮祜禄家的警告,毕竟钮祜禄家还有不少人愿意支持法碦以对抗康熙的,这对希望掌握钮祜禄一族的康熙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
不过这对云瑶来说也没什么影响,云瑶也只是关注着不提。
而康熙忙完这些事,似乎终于想到了几个儿子都没有正式的名字,又饶有兴致的给这几个儿子,特别是阿克敦取个好的名字!
只是这件事除了贴身伺候的梁九功外,其他的人都不知道,而知道此事的梁九功也不觉得这种事有什么好说的,所以一直没人知道康熙准备在儿子的名字上放个大招。
冬去春来,转眼便到了康熙十二年。康熙还没来得及给自己几个儿子取好正式的名字,朝堂上的动静就把康熙拉了过去。
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康熙终于决意撤藩。
康熙的这一决定只让几个重臣有所耳闻,其他人并不知道康熙已经下定决心要将三藩连根拔除。其中吴三桂长子吴应熊,作为人质被留在京中的他,对此并不知晓,但这并不妨碍他发觉朝堂上愈发诡异的气氛。所以也未雨绸缪了起来。
而康熙也将吴应熊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心中怎么想的不得而知,但康熙早在图海的帮助下把吴应熊埋在京中各处的钉子都找了出来,只是康熙担心打草惊蛇,才没有将这些人都抓起来。
很快的康熙就没有继续关注吴应熊了,不知道那里泄露了消息,或者是吴三桂和耿精忠有意试探,在七月两人都不约而同的上书请求撤藩。
康熙见了觉得这是一个好时机,征求了图海等老臣的意见,就同意了吴三桂耿精忠撤藩所请。
到了这个地步,康熙也知道吴三桂是必反无疑,因此康熙也谕令图海及所属兵暗中部做好准备,以便到时不会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