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哪里贵啊,你穿着那么好看,一点都不贵的。”
杨宁馨笑着跟那个售货员打了个招呼:“阿姨,麻烦帮我装好一下,我要给我妈妈买下这两件羊毛衫!”
“哟,侬真是好福气啦,有这样乖巧孝顺的女儿。”
售货员操着一口夹杂着上海话的普通话,一个劲的夸赞起杨宁馨来:“这么小的小姑娘,就晓得要给姆妈买衣裳啦,真是老可爱老灵泛了。”
廖小梅心里头得意:“我们家小六可真是孝顺得很。”
搞定廖小梅的衣裳以后,一切就好办了,买土特产带回家,只在上海一百的一楼转了一圈,就什么东西都买好了:五芳斋的糕团、高桥松饼、大白兔奶糖、梨膏糖,杨树生瞧着爹娘都是买了些小东西,索性买了几只北京烤鸭——虽然烤鸭来自北京全聚德,可毕竟是在上海买到的,算移民,半个上海特产。
一家人在南京东路上边逛了大半天,又折着去了上海市博物馆看了看,杨国平见着那些古代的桌椅手工就移不开眼睛:“这些东西做得可真是精巧,手艺实在太好啦!”
他把脸贴在玻璃上,眼睛盯住那些精美的手工,流连忘返。杨宁馨推着轮椅在后边也跟着欣赏了一回,只不过她只是觉得这些东西确实不错,可要她说出到底哪里好,她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逛博物馆比逛商场要轻松,毕竟博物馆里没有这么多人,也没有这么多商品陈列让他们眼花缭乱,每一间展览室都只有那么寥寥可数的几样东西,一件件看过去,节奏平缓而雍容,每一件展品都沉淀了历史的记忆,闪耀着光华。慢慢看下来,会让人的心有一种洗礼感,不自觉滋生了一种我国地大物博,有幸生在华夏的那种与有荣焉。
前世杨宁馨也来上海博物馆转悠过,每次都是博物馆有什么活动,几个同学一起,嘻嘻哈哈的浏览一遍展品,出来的时候脑海里只有些许浮光掠影。然而在这一次她才彻底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可能逛博物馆是需要沉下心来看的。
她想到了刚刚遇到邱成才的外婆时,她建议来看上海博物馆,这果然有一些道理。
到达上海的第四天,杨宁馨报到注册,杨国平和王月芽没有跟着去,毕竟轮椅不好到处去挤地方,廖小梅和杨树生跟着一块儿去了。
报到大厅里到处都是人,不少都是直接拎着行李过来的,大厅里到处都堆着箱子袋子,就好像走进了火车站的货运站。
报到流程在门口写得清清楚楚,杨宁馨拿着录取通知书按着指示一步步的过去,走到填写个人资料的那个桌子,那位老师拿了她的资料一一核对,忽然吃了一惊,抬起头:“你是六八年出生的?”
杨宁馨点了点头:“没错。”
那位老师上下打量了她几眼,看到她的这模样确实也不像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脸上还有些许稚气,惊叹着问她:“你跳级了?年龄这么小!”
“我念书念得早,跟着哥哥们去学校的,后来老师看我能跟上班,也没让我回家了。”杨宁馨笑着解释了一番:“还过半年我就十四了,不小啦!”
那位老师低下头,提起钢笔唰唰唰的在杨宁馨的报名单上写了一行字,然后把报名单交给她:“你继续朝那边桌子走,让宿管处的老师给你分配房间。”
杨宁馨拿起报到单朝前边走,瞄了一眼上头那行字:该生年龄甚小,务必多多关注。
她的心顷刻间就暖洋洋的一片。
没想到复旦的老师竟然这样体贴关心学生呢,这一句话虽然看似简单普通,却包含了老师对学生的一份情意。
宿管老师在报名单上盖了章,然后递给她一把钥匙:“你自己去找宿舍楼吧,经济学院那边的西一宿舍楼,你住一楼吧,要不是提开水瓶上楼下楼不方便。”
这也想得太周到了,可是开水瓶她肯定能提得动的啊!
杨宁馨接过钥匙,朝宿管老师笑了笑,继续朝下边移动……转交团档案,她年龄不够,还没入团,接下来的办公点是粮油关系户口关系的转接,这是广大学子最重要的一环,杨树生手里捏着镇里开的户口和粮油关系的证明,心里激动万分。
“爸爸,你把那个证明给我。”
排队轮到了杨宁馨,杨树生听着女儿的声音,赶紧把证明递了过去,手都有些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