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金满仓_作者:烟秾(996)

  蒋婆婆对上海颇有深情,一提到要叶落归根,又忍不住哭了起来。

  万国公墓?杨宁馨前世曾经去游览过,实际上就是宋庆龄墓园。

  万国公墓分名人墓和外籍人士墓,名人墓只有二十五座葬二十六人(有一对夫妻合葬),光只是有钱但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一定声望的人是不可能葬到这里边去的。Wen革期间破四旧,大肆毁坏墓地,上海人死后只能葬到苏州的墓地,所以那时候流行一句话,苏州墓地里躺着的有六成上海人。

  “婆婆,您别伤心,等我们期末考试以后,陪您去苏州那边认认地方,以后清明七月半,我们都会去给爷爷上香烧纸钱的。”

  “好好好。”蒋婆婆擦了擦眼睛,脸上露出了笑容。

  她一直就担心着出国以后给老伴烧香烧纸钱的问题,还在寻思着要不要每年清明回国给他烧一点,没想到这个小杨姑娘真是体贴,竟然主动提出来要替她给老伴去上坟。

  自己可没看错人,这房产给得值。

  只要自己百年之后的事情能得到妥善的安排,花再大的代价蒋婆婆都觉得是值得的。

  第四百七十一章

  杨宁馨的BP寻呼机专卖店终于开业了。

  这是上海的第一家寻呼机专卖店,为了要造好声势,杨宁馨在此之前就已经做了很多的铺垫。

  广告必不可少。

  杨宁馨自己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广告,把寻呼机的优点罗列出来,让人一看就能明白寻呼机的价值所在。她印了很多份,雇了人去上海热闹的地方发放。学校里肯定也不会放过,油印的广告纸就放在每一幢宿舍楼的传达室,进出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到。

  上海电信也很给力,郑玉兰特地让员工在电信局里做了一个寻呼机科普的专栏,还特地在末尾打上了邯郸路专卖店的地址,提醒想要买的顾客去邯郸路的店瞧瞧有没有合自己心意的寻呼机。

  在这样的声势下,在只有一家专卖店别无分店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预见到BP寻呼机的销售情况会有多么可观。

  刚刚开业的第一天,店门都差不多被人挤破。

  虽然高昂的价格让很多人只能隔着柜台看一看,但还是有不少人真金白银的掏钱买。

  第一天的营业额高达五千多块,这让邱兴国和林淑英傻了眼。

  这些买寻呼机的人是钱太多了没处花吗?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买这只是比电话机稍微先进了那么一点的东西呢?

  晚上杨宁馨过来结账的时候,拿着笔算了算,点了点头:“嗯,差不多得有将近二千块的收益。”

  林淑英脑袋里嗡的一声响,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按着杨宁馨原来承诺的百分之三,那就是说,除了工资,她和邱兴国第一天就能挣到将近六十块?

  邱兴国不安的搓了搓手:“这也太多了吧……”

  “邱叔叔,林阿姨,这两千块不全是我自己一个人的收益,我还得上缴一部分去电信局。”

  为了拿到特许专卖,杨宁馨和电信局签下协议,她每卖一台BP寻呼机,就必须要缴纳销售额的百分之十给电信局,因为电信局自己也要收益,而且126和127语音台的费用也需要一定的金钱开支。

  “哦,还得要交上去哪。”

  “是啊,要不是我怎么能开这样的店呢?还不是得要和上边搞好关系啊。”

  进价五十的机器卖一百,实际上只有四十块的利润,这四十块里还要门面水电和员工的工资以及提成各种费用,算起来她可能只能挣到三十还不到,但总而言之是很挣钱的生意,值得做。

  “我就说哩,还以为你能一天挣两千块。”邱兴国点了点头:“应该一半能挣上吧?”

  “差不多吧,我还不知道呢,而且一天挣两千也就是开张这两天,等着大家的兴奋劲头没了,也就没这么多人来买了。我这家店生意好,电信局肯定会继续招人开分店,卖家多了买家还就那么多人,这生意就会慢慢的不好做了,说不定有时候一天还遇不到一个上门的顾客呢,那时候你们可要耐得住没顾客的寂寞啊。”

  “一天没一个人上门?”邱兴国愣了愣:“那这做什么生意啊。”

  大塘供销社虽然说是个乡下的铺子,可最少的一天也总能卖个十多二十块,能开张。听着杨宁馨说可能一桩生意都没有,生意人邱兴国有些不淡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