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问题。”刘元清推拒不了,只得收了苏漪的钱。他心想回头必须要给她多弄些肉,还要给她选些又大又甜的桃子、李子和樱桃。
这些水果城里都不买,价钱还贵。而他家自留地的田坎上都有种,本来是要给家里的孩子吃,用来走亲戚,和卖给供销社和副食品店,为家里创收的。
听说吃水果对皮肤和身体好,应该让苏同志多吃些。
苏漪不知道刘元清的打算,她在车站和他分别。她要坐车到市里同英子她们汇合,顺便打听一下市里哪些地方在招工,尽快把工作定下。
刘元清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苏漪,将手插兜里,搓摸着苏漪给的工业券。那些纸上,似乎还留有她的余温,烫得他心头暖洋洋的。活了二十六个年头,他第一次萌生了找对象,甚至结婚的想法。
只是苏同志对他恭敬礼貌有余,太过生疏。看来以后得多加努力啊。
刘元清握了握拳,看着苏漪所坐的车子越走越远。真期待下一次和她的见面。下一次,争取让两人互称姓名。“刘书记”、“苏同志”的称呼,未免太生疏。拉近关系,首先从称呼开始。
唔,还需要找合适的理由和借口经常和苏同志来往才行,否则怎么加深关系?或者可以利用一下梅子。听说苏同志很喜欢小孩子,他家几个小萝卜丁一般的侄子、侄女挺讨人喜欢,应该能派上用场。
最重要的是,得先和家里人通通气,让什么七大姑八大姨不要再给他介绍对象。他不想去相亲,他已经找到了想要迎娶的姑娘。
都说结亲是结两姓之好,关乎两个家庭。苏同志没有家人,他有啊。还须得让家里的父母、兄弟和姐妹站在他这边,多多关心苏同志,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顺便在她面前为他美言几句,好打动她,让她愿意嫁给他。
刘元清带着一脸柔和的笑往医院走去,有了苏漪给的这些工业券,加上他们之前换的,足够买一辆拖拉机了。想必二叔他们知道,也会很高兴。
第30章 进城
苏漪花了八毛钱,买了一张到市里的汽车票。还是她运气好,下午县里服装厂有十几名科级及以上的干部,要去省城开会,加上她超过了十五人。车站这才安排了公车,送他们去省城。
不然得等到明天上午,才有公车发往省城。
苏漪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半睡半醒地在车上晃悠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市里的车站。她找车站外的门卫大叔问了路,花了一毛钱,坐公车到了湛江市南郊的老公安大院。
这是一片连着的砖瓦小平房,一半是属于市公安局,另一半被公安局卖给了南郊纺织厂当公房,住着不少公安和纺织厂的员工,以及他们的家人。
小平房都是独门独户的,住在里面的人,基本上都是家里有人在纺织厂或者公安局当领导,行政级别都在十三级以下。十三级以上的,住的都是筒子楼,还不一定能分到房。
苏漪目测了下,这片砖瓦平房一共有六排,每排八套房子。每两排房子相对而向,中间有条小径供人通行。面对面朝向的四套房子共用一个七、八十平米的小院子。基本上每个院子里的花园和泥地里都种了菜,粗略一扫,有韭菜、丝瓜、黄瓜、白菜、莲白、红薯、大蒜、葱、萝卜、土豆……把院子填得满满当当。
房子全是一样的构造,一套大约占地六十平米:两个卧室,一个厨房,一个大厅。每栋平房都单独配了厕所,十分方便。
不像筒子楼,条件好点的,一层楼有一个厕所并公共浴室;条件差点的,一栋楼才有一个厕所和公浴。洗澡和上厕所都不方便,厕所里的味道也难闻。
因为年生久了,小平房的不少砖瓦上都长了青苔。砖瓦的缝隙里,偶有小丛的野草迎风招摇,秀着存在感。
这会儿临近傍晚,纺织厂的工人下班了,有的走路,有的骑车,和苏漪一样往大院赶。
苏漪不用方向仪,跟着人走,约莫步行了十五分钟,便站在肖公安告诉她的那套平房前。房子的大门是关着的,苏漪抬手叩门。
“谁啊?”有人警惕地问。
苏漪听出来了,这是英子的声音。她大声喊:“我是苏漪,是英子吗?”
“漪姐,你终于来啦!我们等你好久了。”英子、大丫和另外几个女孩儿,听到苏漪的声音都很高兴,肖公安果然没骗她们。齐齐奔到大门口,开门迎她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