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地方的条件都太艰苦了,他们去了,肯定熬不下来。我听说小肖和小潘主要负责市里的知青管理工作……”
苏漪问费老:“您是想让肖大哥和立平把他们弄来川省吗?费老,京市那边,他们俩根本说不上话……”
“我二儿子和二徒弟有办法把他们安排来川省。我想等他们来了川省,让小肖和小潘想想办法,把他们安排到大弯村四队、五队或者红旗二队、三队。”
“这些地方在深山里,条件虽苦,可离得近,我和老周他们也好照顾他们。总归能让他们不缺吃穿。他们也不必怕生病没人给治,没药可吃。”
“这没问题。之前纺织厂处理了几批瑕疵布,我和厂长关系不错,当时看那些布质量还行,就是颜色不好看,有污渍。布匹上的个别小洞也不影响什么,便低价买了十几匹。本想让元清拉回乡下处理。既然京市那边有人过来,我就给他们留着做衣服吧。”
“小苏,你真贴心!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你和小肖。如果不是你们提前把我和老周他们弄过来,安排我们住进刘坪。我们的日子,怕是跟那些老家伙一样,甚至比他们还难过。谢谢你们。这布我不让你白出,回头我让儿子汇钱给你。”
“我和元清要修学校,正缺钱,就不和您客气了。您就让费大哥给我汇个两百块吧。”苏漪知道费家豪富,就昧着良心宰了费老一笔。
费老因为被他们拐走,不,应该是早期主动投身到农村搞援建,被京市那边的领导当成典型表扬过。他两个儿子的仕途,因此也走得颇顺。
后来,费老的俩儿子见形势不对,处理了家里那些不合时宜的物件,选好了领导站队,还让出不少利益给上面,使得费家在动荡不安的京市也安稳如山。
他们如今的职位都有所上升,在京市颇有几分影响力,还能拐着弯庇护一些遭了难的学者和故旧。
费老现在不像从前不懂物价,听她报这个数目,嗤笑她,“奸商!罢了,就当我资助你们建学校了。两百够不够?不够,我叫他们多汇点。”
“够了。”那些瑕疵布一共才花了苏漪几十块,都是熟人,她也不好意思宰人宰太狠。
费老看她这么实诚,就想多给她点钱。
他在这边住的地方虽不如京市的家,可吃的比在京市吃得好多了,苏漪还按一年四季,每季给他做两套新衣服换着穿,这可是不小的花销。
现在苏漪手头紧,需要钱,他儿子又不缺钱,费老自然偏向苏漪,想叫儿子多汇点钱过来。
他下来给京市那边的俩儿子去电话,叫费家兄弟一人给苏漪汇了三百。
费家老大和老二知道苏漪自己出钱在乡下修学校,想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念,都很支持她,汇钱特别爽快。
汇完还打电话到友达总店问苏漪,那些钱够不够,不够他们再追加些。
苏漪感动得差点没回家烧香把费老一家供起来。
她不好意思白收费家这么多钱,去养殖场屠宰间选了几十斤上好的五花肉,抹上五香粉晒干,再拿茶木熏一熏,去邮局把肉给费老大和费老二寄去。
现在天气渐热,苏漪不敢一次性寄太多。她打算等到中秋节,再多弄些肉给邮过去。费老大他们自家吃不完,还可以送给领导和同事。现在的肉,可是稀罕物。
而且,不是她吹,她独门秘制的熏肉的味道,可比一般的猪肉好太多,保管他们吃了还想吃。
……
京市那边,费老大和费老二意外收到苏漪寄来的肉,看到附在肉袋里的纸条上写了好几种烹制熏肉的方法,并知道她以后还会寄更多肉来,都很高兴。
俩人觉得这个小苏果然和他们父亲说的那样,特别实心眼,特别会处事。你给她一分,她能还你两分。
费老大和费老二两家人一起合住一个小四合院,跟京市当权的领导们住得很近。
他们晚上照苏漪写的法子做熏肉吃时,肉香随风飘出老远,勾得领导们肚里馋虫直冒。
那些爱吃肉的领导,纷纷用碗盘盛上自家做的大菜,跑去费老大和费老二家,跟人换吃的。
因为低估了熏肉的吸引力,还有领导们的厚颜程度,费老大和费老二家第一次做了一桌子熏肉,自家人没吃上几片,都叫来换菜吃的人夹完了,因为动筷子的人比较多,平均每人吃了两三口,也就是尝个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