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颖松口气,她真怕杨森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顶着英雄的名头,将来活成一只“狗熊”。
“哦,颖颖,还有一条好消息,石睿山驻军为了改善部队生活,有意建一个塑料大棚,他们也用我们的水泥预制品。”
颖颖大喜:“看,我说的吧,只要我们不断往前奔,困难总能克服。”
“嗯,曙光就在眼前!”杨森似乎卸下千斤重担,神情不再消极低沉。
颖颖要放假了,又是一学期没见家人,她很着急,心里却和上一次不一样,杨森那边,有她这段时间奋斗来的大部分家当,她很牵挂。
颖颖回到学校,俞老师却让孙选叫她去办公室。
颖颖还以为学校有什么事情呢,没想到俞老师在帮杨森:“地区行署要送一批人去省里的建筑学院学习怎样建温室大棚,你问问杨森想不想去,魏水政协有一个名额,说好了,只是技术培训,不分配工作。”
“哦,知道了。”学建筑,又脏又累,完了不分配,那些官员的家属亲戚就看不上,不然,这好事儿早就被人抢走了。
俞老师也是好心,杨森没工作,做生意眼下又很不顺利,若是能拥有一门技术,将来或许会走得顺利些。
颖颖请了假,去五峰镇通知杨森:“俞老师说了,今后挣钱了,你们各分一成,生产期间,你俩每个月五十块钱工资。”
万里的眼睛亮了:“这样最好,安稳。”有家的人和单身汉想法不一样,他现在一心求稳,想给父母妻儿一个安心的日子。
“喏,这是你们俩月的工资,你们要吃好点,身体最要紧。”颖颖拿出两百块钱。
“好的,好的。”万里笑得见牙不见眼。
颖颖顿了顿:“还有一个好消息,有一个暑期培训名额,你们谁去?”
“我吧。”杨森解释道:“万里早我一年复员,去冬结婚,现在妻子有身孕了,上个月我们还连累嫂子差点流产,他不可能离开家。”
难怪万里要从嘴里省钱,多一个小孩子,得多出很多费用,父母年纪大了,妻子双身子,他不吃苦谁吃苦?
杨森的情绪已经缓过来,他笑了一下,白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万里,那这段时间的生产,就辛苦你啦。”
“咱俩谁跟谁呀,你只管放心。”
杨森很认真地给颖颖道:“这一百块钱,算我借俞老师的,等将来挣钱,从我的分红里扣除。”
“行!”安排妥当,颖颖便返回学校。
她依然打着俞老师的旗号,是觉得这样方便,而且,她也没法给杨森解释自己哪里来那么多钱。
第二天,果栽班的同学去火车站送俞老师回北京。
北农的人走了之后,俞老师盼了又盼,却毫无消息,他很失望,颖颖是少数几个知情人,却不知该如何安慰他。
其他同学却兴高采烈的,以为俞老师的前途一片光明。
俞老师站在车站候车室的外面,和同学闲谈:“我决定考北京林学院的研究生了。”
“噢——”
“好!”
“俞老师威武!”
同学们都鼓起掌来。
“我回去看看爸爸妈妈,我们十年没见面了。”俞老师这话语,说得人心酸,他似乎不愿意让气氛过于压抑,便猛然挥挥手,语气一转,“顺便,也回去寻找一些教材,你们有什么需要我带的不?”
“不需要,俞老师一路保重!”
俞老师眼光扫过大家的脸,在看到颖颖时,眨了一下:“天无绝人之路,有志者事竟成。”
同学都当这是俞老师勉励大家的,颖颖却明白,这是俞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安排,他不再等北农那边的人大发慈悲,而是要用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送走俞老师,颖颖准备回家,杨森来了,他要去省城:“生产已经理顺,你别担心,我一定好好学。”
“嗯,杨森你从小学什么都有模有样的,我看好你。”
杨森笑了一下,比以前沉稳多了,挫折是一把磨刀石,能使宝剑更加锋利。
他俩一起去火车站,只是车次不同,方向一西一北。
又是一学期没见过父母的面儿,颖颖早就归心似箭,杨森的火车在后面,见她神情恍惚,有些担忧地提醒道:“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