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回了礼宾院,北海王竟闭口不提已经立约让世子留在梁国在人质的事情,和儿子只报喜不报忧,还让他忙着整理行装、上下打点,筹备他回国之事。
可怜北海王世子不知道自己会被留下来,听闻一些都正常,还欢欢喜喜的忙进忙出,明明知道马文才看他不顺眼,还经常跑去牛首山大营,为白袍军送食送酒,上下打点,就是希望回程能够一切顺利。
马文才原本不知道这位世子什么都不知道,还以为他事父极孝,和花夭在私下里还感慨过几回,说他这样子还为父亲忙碌,算的上天下第一大孝子了。
结果,花夭听完哈哈大笑,百分百肯定北海王什么都没跟这倒霉儿子说,定是和心腹们打算着最后几天木已成舟时再将儿子留下,先用着儿子把回国前的准备做好而已。
待到北海王世子再来牛首山大营时,马文才旁敲侧击了一下,果然发现北海王什么都没对他透露过。
“世子出手如此阔绰,竟一点都不为自己打算吗?”
看着北海王世子为牛首山大营送来的两车冬衣,就连马文才都有些同情起他来。
“北海王离开建康后,世子留在京中,总要为自己留些财帛吧?”
半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半是确实想知道这位北海王世子能走到哪一步,马文才还是对他透了底。
“留在京中?”
世子果然怔愣住。
“马参军这是何意?”
这下子,连一旁的陈庆之都看出不对来了。
“北海王担心路途危险,要世子留在京中,陛下已经应允了,世子难道不知吗?”
“两位说笑了。”
北海王世子干笑着,“父王今日还嘱咐我收拾好东西……”
他话说到一半说不下去了,因为就连陈庆之脸上都出现了大为同情之色,到底是不是说笑,一望便知。
到了这时,北海王世子也没有心思再送什么瓜果了,一张脸煞白无比,几乎是仓皇失措地离开。
“北海王此人,实在是无情无义。”
陈庆之抚须长叹,“我们要护送这样的人去洛阳,怕是去的容易回来难。”
他对待自己的儿子尚且如此,又何况他们这些外国人?
“我现在倒希望送的是北海王了。”
马文才目送着北海王世子的背影,确认自己刚刚看到的那一抹恨意不是眼花,心中若有所思。
“……就怕陛下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第441章 千金一诺
北海王出事的时候, 正是这年的除夕。
他们从魏国抵达梁国时, 正是十一月底, 而后要做粮草和出征前的准备, 再加上还不知归期如何怕将士们思乡情切, 皇帝便定在正月初四出发,至少在京中过完除夕。
白袍军里如今有一半其实是魏国人,大半是当年徐州时被马文才救下、而后发往南方垦田的职业军人,还有部分则是在困龙谷和他一起共患难过的魏兵, 比起梁国, 他们对马文才的忠诚度更高。
马文才挑选白袍骑士卒时,体格是其次,更重视的是心性, 这么多年来白袍军一直都在进行着赛马的赛事,最优秀的那一批年轻人几乎等同于现代的体育明星,和往常早就不可同日而语。
而魏国那批降兵则在严酷的训练中一日日地坚持下来, 获得了财富,获得了认同, 也获得了尊重。
他们大多数原本是魏国各地的军户, 因为征讨徐州而被征召,在魏国过着穷苦的生活,打仗时又要拿命去填,如今跟着马文才, 果然过上了在山中所说的繁华富庶日子, 对现在的生活更加珍惜, 很少会有什么冲突,于是迅速和梁国骑兵打成了一片,对白袍军有了归属感。
因为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再加上陈庆之和马文才一直以来对北上都有准备,致使白袍军上下其实对魏国充满好奇心,平日里这些魏人和梁人聊聊南北之间的差别,吹吹北地的风俗人情、美食美人,无不让人垂涎。
尤其是魏国那些性格火辣、最重英雄的女郎,简直就是这些年轻小伙子心目中最向往的女神。
所以对白袍军来说,这一次北上不但没有士气低落,反倒是士气高昂。不但魏国人因为要踏上故国而兴奋,就连梁国骑兵都在悄悄把自己最齐整的衣服、最漂亮的配饰往行李里塞,说不定在战时的休憩时期,在异国他乡一不留神就解决了婚配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