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马文才_作者:祈祷君(471)

2018-12-27 祈祷君

  她是答应了马文才,可耳朵却不能堵上,所以每每经过这些人的时候,总是咬牙忍着自己不要失态。

  梁山伯见到她这个样子恨不得替她堵上耳朵,却知道祝英台难过不是为了这些灾民可怜,而是她对这些灾民无能为力,即便是堵上耳朵、蒙上眼睛,也不能减轻她心中的痛苦。

  其实他们又何尝不痛苦呢?

  马文才自进入南兖州开始,就没有笑过了。

  傅歧每天都要从人群里捞几个孩子,生怕这些孩子被误卷到车底,从进了广陵开始,他就一直是跟着那些护卫驱赶流民的其中之一,而他驱赶,不过是想少伤几个无辜罢了。

  徐之敬已经不骑马了,他进了马车,对其他人说是怕庶人冲撞到他身上,事实上谁都看得出他不想再看有人受伤受难。

  都还是孩子呢。

  陈庆之越发有些后悔带他们来,若是心性不好的,见到更惨的景象,情绪怕是要崩溃。

  想到之前为祝英台卜的那一卦,陈庆之越发有些沉闷,对身侧的马文才和梁山伯说:

  “不能再这么赶路下去了,这一路本就辛苦压抑,沿道聚集的灾民又这么多,我怕祝英台承受不下去……”

  马文才和梁山伯对视一眼,眼中皆有担忧之色。

  “全凭先生吩咐。”

  “先生如何安排?”

  “前面就是沛县,听说水已经退了,不如去修整一两日,再行上路。过了沛县就是盱眙,你们便不必跟我再走了,留在盱眙也好,去寻家人也好,待我事情办完,我们便回返吧。”

  陈庆之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流民,表情复杂而痛苦。

  “浮山堰……我自己去。”

  马文才对浮山堰的真相并没有什么好奇,梁山伯跟着陈庆之也不过是想知道父亲遇害的真相,祝英台跟着马文才来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傅歧有自己的事,徐之敬也要去盱眙和门人汇合,原本就是要分道扬镳的。

  可直到陈庆之真的说出决定,他们才意识到这位长者不能再继续照顾他们。

  他毕竟不是出来游玩的。

  马文才知道接下来的事可能很有凶险,只深深地看了陈庆之一眼,抬手慎重道:“先生若有所求,请不要客气,弟子家中在淮河南岸,亦有薄产和人脉。”

  “多谢。”

  陈庆之也没有一口拒绝。

  就这样,晚上在驿站休息之时,马文才对众人说了接下来的安排。

  他们一路都受马文才和陈庆之安排,自然是没有什么异议,唯有祝英台摸着下巴,像是苦苦在思索着什么。

  “祝英台,你想什么呢?”

  傅歧口快,直接问了出来。

  “我在想,我好想忘了什么事。沛县和盱眙……沛县和盱眙……”

  这一路遇见的事情太多,祝英台都觉得自己不太好使了。

  众人莫名其妙的看向祝英台,她经常做些惊人之举。

  良久之后,祝英台突然一拍巴掌,跳了起来。

  “想起来了,马文才!”

  “什么?”

  马文才被她一惊一乍吓了一跳。

  “我们要送信啊!”

  祝英台终于想到了自己忘了什么。

  “之前你收的信,有好几封是沛县和盱眙地方的!我都好好收着呢!”

  第122章 当垆卖狗

  马文才没想过祝英台还真的把那些信带了一路。

  莫说祝英台,就连其他人都觉得莫名其妙。

  又不是感情很好,又或者是熟人,带信这种事最是麻烦,少不得就要被送信人的家人拉着嘘寒问暖折腾一番,除非专门带信的同乡或是靠带信谋财的货郎之流,这种事情很少有人去做。

  会稽学馆的弟子大多来自东南诸郡,三吴之地,更多的干脆就是会稽本地人,送信的对象并不是特别亲近的家人,有些是远嫁的姐妹,有的是一些家里的旁亲,送个信不过是问个平安,何况现在遭了水灾,到处都是浪荡的灾民,又有几个人还在原籍等着人去送信,这也是之前马文才不愿意送信的原因之一。

  打听那些不知道去了哪儿的人家就要耗费许多功夫。

  偏偏祝英台是个热心人,不但把信收下来了,还分拣了一遍,有些实在听都没听过也没办法沿路送到的地方自然是没办法送了,谁再热心也不会专门绕路舟车劳顿给人送信,只能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