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马文才_作者:祈祷君(652)

2018-12-27 祈祷君

  有访问官来,宴席自然得停了。好在他们因为赴宴都着装庄重,不必再回房更衣浪费时间,那两个门客一来,宴上的众人便动身前往正门,去迎接傅昭派来的访问官。

  马文才跟在人群之中,见祝伯元一路上面色凝重,就知道他根本不欲让祝家扬名。

  除了祝英台是女人外,一定还有其他原因。

  终于到了门前,从茶室中出来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身紫色绣金的官服,身后跟着几个年轻的吏胥,正是此次被派来的中正官。

  “陆使君,怎么是您亲自来了?”

  姓方的门客似是认识这个老者,惊声出列,连忙上前搀扶。

  祝伯元见此人似乎大有来头,心中越发不安。

  果不其然,等那门客一介绍,才知这位老者是已经致仕的秘书监,乃是秘书省的长官,去年方才致仕,回乡养老。

  这方姓门客以前便是秘书省的书吏,因出身得到同僚排挤而辞官,怎会料得傅昭竟请了他出来做访问官?

  这门客以前出身低微,他认得陆使君,陆使君却不认得他,但有此人在,却省了介绍的功夫。

  他身为访问官,也不止来祝家一处,只是之前在会稽学馆见了祝英台的字,实在是大为喜欢,而贺革原本就向傅昭推荐了书法出众的祝英台,因此擅书的他才决定亲自来见祝英台一面。

  如今他见得祝英台神情散朗,稚气犹存,不由得想起自家的孙子,态度越发和蔼可亲。

  “你便是祝英台吧?来,快写一副好字,让我带回京去。”

  祝英台连忙应允,祝夫人安排的下人也抬着书案、笔墨纸砚等物来了。

  马文才等人一一向陆老见礼,表明自己的身份。

  陆老见祝英台还带了“见证者”来,可见对其前来访问一事十分重视,心情也颇为愉悦。

  “既有见证,连许多麻烦都省了。太子如今正在编纂《文选》,征召诸州擅书之人为从官……”

  啥?

  刚刚站在书案前的祝英台抬起头,不敢置信的看向陆老。

  只见他捋了捋颔下的美须,笑着道:

  “祝英台,你满腹经纶,又是士族出身,还擅长书道,此事正是你绝好的机会。如你欲求‘天子门生’而不得……”

  “‘太子门生’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与此同时,梁山伯家……

  梁山伯:(愁容)什么?见证人?

  访问官:……没有吗?

  梁山伯:(更愁)能劳烦跟我回趟学校吗?

  第178章 我是俗人

  从梁帝开朝, 已经过去了十六年, 对于动乱已久的南方来说,梁帝是在位时间极长的统治者。

  宋齐梁,刘宋六十年, 换了九位皇帝,南齐才二十年就换了七位皇帝, 因为士族势大, 很多时候在位者受到的掣肘太重,要么浑浑噩噩治国, 要么残暴昏庸,除此之外,皇族中闺门无礼, 乱伦通奸,手足相残, 几近禽兽者, 不知凡几。

  可以说, 南朝原本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因为内乱不断内耗严重, 百姓就没过上过几天好日子, 天天在祈求着能有一位明君救世。

  梁帝便是“应运而生”的那位明君。

  在他还是年轻的将领时,他便力退北魏,保家卫国;登基后善待百姓,提携寒门,励精图治, 又警惕前朝之祸,善待兄弟宗室,对待子女更是极为爱护。

  萧宏那般混账的王爷,又打败仗,又有造反嫌疑,搁前朝头都被砍一万次了,在梁国却一帆风顺甚至深得信任,大半是梁帝不愿开这个宗室自相残杀的头。每一次这个头一开,便是血雨腥风,不祥之兆。

  梁帝萧衍对待贪婪残暴的萧宏尚且如此,对待太子就更不必说。在前朝时,太子能干且聪慧,很可能亲生父亲就第一个饶不过他,可如今满朝文武都不担心会发生此事,只要萧衍活着,萧统就会坐稳他的位置。

  近几年来,萧衍年纪大了,开始崇尚佛教,耳根子也软了起来,再没有鼎盛之时那么英明,顶着满朝文武反对声建起来的浮山堰一溃,溃掉的不仅仅是国力,还有臣民对他的信心。

  如今朝中已经有不少士族暗地里投奔了太子的阵营,将希望寄托在年轻好学的太子身上,萧统也不负众望,亲贤臣远小人,自己又敏而好学天分极高,比当年身为竟陵八友的父亲萧衍更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