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马文才_作者:祈祷君(808)

2018-12-27 祈祷君

  姜山村的村民大多存在这亲戚关系,这老汉训起村长像是训着自家小辈一样。

  “我看你是想让孩子们都坏了胚子,去当游手好闲的种!”

  “欠官府的,和欠大户的,有什么区别,不都是欠?”

  姜山村的村长吼得脖子都红了。

  “欠官府的,我至少还知道怎么还,哪怕服徭役,官府还管着你吃饭、喝水,总有干完活儿的一天!我们有手有脚,还不上粮还力气也是一样,有手有脚还能饿死?欠大户的,你知道他们要你拿什么还?!”

  老汉将胸口拍得砰砰响。

  “老汉我活了一辈子,看多了这些‘好心人’!到最后,就算你有粮还,都让你用命还!”

  姜老汉一声吼,满室静默。

  能当上村长、里正的,不是能力强能服众,就是德行高或是年长于众人。这姜倔头喊出来的话其实都是些简单的道理,他们不是想不到,只不过是闭着眼睛不愿意相信罢了。

  这就是这些士族最可怕的地方,让一个明明能站着活的人,却一点点让人跪了下去。

  一旦跪了下去,发现跪着活更容易,就根本不想站起来了。

  见姜老汉吼得上气接不了下气,他的儿子和孙子们都担心的围在这位老人的身边,揉后心的揉后心,替他顺气的顺气。

  其中一个年轻点的,也不知是孙子还是曾孙子的替姜老汉开了口。

  “是我们没出息,这么多子孙,就没出一个能得力的,全在地里刨食,让阿公这把年纪还要自己种地,享不得清闲。”

  他满脸惭愧,“那些贵人是不是好心人,我们也没办法说的清楚,我们只知道阿公为了我们的欠条,每天都在提心吊胆……”

  “我们没办法让他享福,但至少不能给他招祸,不能让他吃不好、睡不安。”他朴实的话语让身后的众兄弟纷纷点头。

  “所以我们才来借官府的粮食,把之前的欠条销了,也算是尽了孝道。真要辛苦,也是我们全家一起承担。”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老汉那样的阅历和倔强,但只凭着一个“孝”字,姜老汉把家里所有的人都带来了。

  “我就不明白,明明是这些贵人先建堤断流让我们没了地种,当初闹得那么大,怎么几年下来,人人都将他们看成天上的神仙一般感恩戴德?你们是忘了死在困龙堤上的那些人吗?”

  姜老汉垂头顿足。

  “是他们让我们没地种的啊!再怎么施恩,也是假恩假惠,我们原本根本不需要这个恩!”

  见姜山村的村长无法再驳,其他村长里正也是若有所思,梁山伯温声细语地替老汉办妥了所有手续,亲自送他们出门。

  快到正门口前,梁山伯对着老汉深深一鞠。

  “是梁某无能,劳老人家辛苦这一趟。”

  “使不得,使不得,即使令长不邀我来,我也肯定要带着这些兔崽子来销欠条的!”

  姜老汉惊得手足无措,“只不过是早来了几天,哪里当得令长这么大的礼!”

  他的儿孙们也都是一辈子在乡野间安分守己的老实人,哪里见过县令给百姓行礼的,下意识反应不是去搀扶梁山伯,而是像受惊的兔子一般一个个都避让开。

  好不容易平息了这小小的骚乱,梁山伯也有些赧然。

  “对老人家来说只是早来了几天,可对梁某来说,却是帮了大忙。若不是老人家这一番话,恐怕如今梁某还在内堂里和他们扯皮,争论着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何况老人家的一通话,实在是让人振聋发聩!”

  “什么聋?我虽然六十有七了,可一点也没聋,也没老眼昏花!”姜老汉有些得意地挺直了腰板。

  “我看得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梁山伯闻言一怔,而后笑笑。

  “是,老人家是耳聪目明。不但耳聪目明,心也明。”

  姜老汉见梁山伯平易近人,原本几丝对官府的胆怯也降下去了,说话声音也不抖了。

  “我当初看了你和那黄皮的汉子来田里,就知道你们是好人。我在鄞县住了这么多年,姜山村就在鄞县城外,可就没见过会下地去巡查农田的官儿。”

  他唏嘘道:“灾情最重的时候,上任县令没来过;丰收的时候,上上任的县令也没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