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马文才_作者:祈祷君(892)

2018-12-27 祈祷君

  在这种下,国子学里的学生们大多善于作诗,即使不擅长的,家中多的是门客幕僚可以捉刀,像这种知道要咏什么主题的,提早作上两首,绝不会在诗会上丢脸。

  “这几年来,陛下越发喜欢七言诗,这诗,实在是不好作了。”

  他长吁短叹着。

  “为什么七言诗不好做?”

  听到七言,祝英台就想到七言绝句、七言律诗,脑子里一篇篇唐诗飘过,“七言不是比乐府好写多了吗?乐府辞那么长!”

  她话音刚落,马文才和梁山伯皆是瞠目结舌地看着她。

  七言体诗的创作始于魏文帝曹丕,但影响不大,并不作为主要的咏颂类型,是到了萧衍时期,七言诗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萧衍之前的七言诗逐句押韵,十分单调,缺乏婉转咏叹的情趣,不受魏晋时风的喜好,但萧衍的七言体诗平、仄韵互换,抑扬起伏,颇具独创性。

  上行下效,萧衍好七言,仿效者便四起,但这毕竟这种诗体才流行没多久,句式、结构让人惊艳者极少,更别说能韵律能达到优美的地步,大部分人的水平都只够给梁帝萧衍做个垫脚石。

  “看我做什么?”

  祝英台被盯得发毛,随手拿起桌上画眉的小笔,展开袖中一方白帕子就开始写。

  “桂花是吧?真见鬼了,这个天气有桂花?”

  她一边絮絮叨叨着,一边在回忆里找了两首有关桂花的诗,稍微改动了一下,几乎是一挥而就,根本不假思索。

  等她将那帕子递给马文才后,接着帕子的马文才低头将这两首诗吟了一遍,再抬起头来,表情很是复杂。

  “你……”

  马文才感觉自己被打击的不行。

  “这是……以前做的?”

  他有些不能相信大大咧咧没什么心眼的她能“七步成诗”,只能归结于她过去在家中做过这样的诗。

  “不是以前做的,是以后做的。”

  祝英台又开始神神叨叨别人听不懂的话。

  “能用吗?你拿去用吧。”

  祝英台没正面回答马文才。

  “我本不该给你用的,可你到了京中,突然受到陛下的青睐,不服气的人一定很多吧?要真有人为难你,就拿这两首诗打脸回去!”

  “诗是绝好的诗,字也是绝好的字,但这两首诗,我不能用。”

  诗自然是好诗,字是用眉笔写的,带着些硬笔书法的笔锋,自然也有些新奇的趣味,马文才虽不善作诗,可对诗文的鉴赏却是没问题的,他原本想将这帕子还给祝英台,可目光只要一逗留在那帕子上,那手就伸不出去了,最后还是决定把它留下来。

  “为什么不用?”

  祝英台和梁山伯齐问。

  “诗写得好,但不是我写的,是你写的。你能为我捉刀一时,难道能为我捉刀一世吗?我在七言上没有什么建树,就算一时技惊四座,等陛下对我详问起来,我还是会露馅。”

  马文才苦笑,“国子学的贵胄们不惧捉刀,是因为他们身份尊贵,不会有人刨根问底,我本来就在风口浪尖上,若真技惊四座,以后有的是麻烦。”

  “捉刀一世有什么了不起的!”

  祝英台撇嘴。

  “你要用,我回头给你写个几十首七言存着,你背个滚瓜烂熟,什么场合用什么诗呗!”

  他也太小瞧她童年的噩梦——唐诗三百首了!

  “我能剽窃你的诗文,可你的感悟,你的人生,我能剽窃吗?你若做的诗只是一般,用了也就用了,可你的诗文……”

  马文才顿了顿,缓缓摇头。

  “我虽算不上什么名士,但这种事情,以后还是休要再提了。”

  祝英台被那一连串的“剽窃”说的微微脸红,“哦”了一声后,有些难为情地捏了捏耳垂。

  还以为马文才是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想不到还会坚持这种事情。

  “你有上品的书法,又有上品的诗才,偏偏是个女儿身……”

  马文才一言三叹,惋惜不已。

  “若你是男子,恐怕就没我什么事了。”

  “快别夸我了,没听过‘百无一用是书生’吗?”

  她捂脸。

  “哎。”

  这下轮到梁山伯羞得掩面,惭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