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平忙摇头:“都是老板你的主意,我也就说说话,算什么大功……”
“不用那么谦虚的。”夏明慧笑笑,心里还是很庆幸这次的运气。
八十年代初,商业信息不像后世那样灵通,有很多时候,跑业务的业务员都是乱跑一气。
但有一点,现在的报纸上有很多时候,会刊登一些供求信息。这次的定单,就来自夏明慧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个求供信息。
得亏得受周伯言的影响,夏明慧从上初中后就一直有定报纸,不只是黑省内的报纸,只要能定到的报纸她都会定,虽说有时候报纸会拖后一两天,但有得看总比没得看强。
看到这条信息,她立刻决定和卢平改道去争取这份合同,也是她赶得巧,再加上卢平的业务水平强,才拿下了这笔定单。
当然,最大的功臣还是莺歌,夏明慧包里莺歌李厂长的名片可是张大虎皮,对方真的信了莺歌的芯片全由同城的小街电子厂提供,这才有了这份合同。
把合同往顾主任面前一放,夏明慧不信这次不能入股小街电子厂。
第四百一十七章 未来在前
就像夏明慧想的一样,第二天中午饭刚吃过,顾主任就打来了电话。
整整一下午,夏明慧在电子厂和顾主任还有两个街道办的同志,以及三个电子厂职工代表一起就入股电子厂的事开了个谈判会。
说是谈判,其实主要说的也就是顾主任,那两个街道办的记录作得勤,话却说得少,而工人代表,哪怕是和夏明慧已经熟悉了些的杨胜利都几乎不开口。
最后,还是一个叫吴刚的工人闷声道:“我就代表大家伙说一句话——厂里要生产,我们工人要领工资,其他的啥话都没有。”
这话实在,事实上想要在电子厂站稳脚,除了投钱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拢住人心。
夏明慧在签了合同,办好手续后,头一件事就是把十万块钱入帐电子厂,第二件事就是发工资。
还没先开工,就先发工资,却是把之前拖欠的两个月工资一齐补发给工人,不是按没有上工发一半工资发的,而是全额发放工资。
电子厂三十二个职工,每一个,夏明慧都和和气气,满脸带笑地亲手把工资送上。
再没有什么东西,比钱更能直接收买人心,哪怕是之前没有人认识她是谁,但经过一个下午,所有人都知道电子厂有了个新厂长,还是个漂亮的年轻女同志。
夏明慧在谈判过程中,虽然没有争取到51的股份,却还是争取到了管理权,并一再声明在双方有分歧时,可以由工人投票做出最终决定。
顾主任想的是工人都是本城本街道的青年,真有分歧还不是都按他说的投票。
但夏明慧却觉得世上人哪怕是再没有私心的,也会下意识选择对他有利的选项,只要她让大家都知道,只有跟着她才有工开,才有钱拿,那这些工人自然而然会倾向她这边。
正因为这样想,才有了她亲手给每一个工人开工资的事儿。
在研城留了两个星期,小街电子厂的工作基本捋顺,工厂已经顺利复工,而卢平在厂里选出了五个工人,正在作销售业务训练。
很难想象,在此之前小街电子厂根本就没有派出过业务员去跑过业务,之前的定单都是区里市里分配下来的,这就难怪会因为没有定单而停产,甚至几乎要倒闭了。
其实,像小街电子厂这样还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厂子有很多,之前有政府调控,自然有生产定单任务下发,可现在不管是什么行业都开始市场化了,那些还等着天上掉馅饼的小厂,如果不能自己求变,就只能等着倒闭。
像小街电子厂这样引见外来投资的,已经算是很前卫,从这一点上来说,夏明慧还是很佩服顾主任的。
哪怕是那些大城市,这种投资入股的事儿也是件稀罕事儿,夏明慧入股不到一个星期,就有研城日报的人来采访。
看到夏明慧如此年轻,采访的记者叶芬也是惊讶,因为这,又多和夏明慧聊了几句,不过这次的采访还是以顾主任为主,大力赞扬小街电子厂的险地求生,求变重生。
在日报上占了小算小的篇幅,还登了一张顾主行和夏明慧的合影。
卢平把报纸剪下来,嵌在玻璃框里挂在办公室墙上,很是得意:“瞧,这里还提到我的名字——卢副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