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贵妾_作者:深碧色(177)

  沈瑜颇有些羞恼地瞪了青溪一眼,宋予夺则随即起身:“这就回去。”

  他两人是有过最亲密的肌肤之亲,可却是因着试婚而起,本就是尴尬至极的事情,所以过了之后,便不约而同地没再去提过。

  如今被青溪这么一问,虽谁也没说,但多少也是有回想起那日之事。

  宋予夺走后,沈瑜抬手摸了摸脸颊,只觉着火辣辣的,可她也没合情合理的由头去责备青溪,最后只能甩袖回房歇息去了。

  正如沈瑜所料,在起初的这一个月,茶楼并没赚多少银钱,但事态的发展却是比沈瑜的预料还要好上不少。

  她大笔的银钱并没白扔,但凡是来过倚竹茶楼的,便没有不夸这其中雅致的装潢的,而这里用的竹杯也很快传开,甚至街头的茶摊也有依样画葫芦仿制的。

  只不过论及精致,是远没法跟倚竹楼的器具相提并论。

  “以诗换茶”的规矩也越传越广,到后来,不单国子监的学生知道,甚至连他们的夫子也有所耳闻,只是因着此处时常会有国子监的学生结伴来温书探讨学问,一时没能拉下脸过来。

  而随着宁谨这首诗镌于特制的竹签上,置于茶楼中,很快就被旁人抄录去,在京中传开。一时间“折枝客”的名声在京中儒生中传开,甚至还有人慕名前来看的。

  更有人生出了攀比的心思,特地来投了花笺,不为换茶,只想跟折枝客一较高下。

  再有就是空有才能却无人赏识的儒生,也会来投诗,想着若是能被倚竹茶楼选中,镌于这竹签上,说不准自己的名姓也能像折枝客这般传开,也算是一种另类的“自荐”法子。

  这其中投来的也不乏好诗,甚至也的确有胜过宁谨的,沈瑜乐见其成,当即就让人又抄刻出来。

  儒生得了名,她得了利,委实是一桩好事。

  “以诗换茶”的风气盛行开来,儒生们戏谑地将其称之为“竹榜”,虽远不能跟科举的“杏榜”、“桂榜”相提并论,倒也足以看出儒生们对此的重视。

  入夏之后,沈瑜又在倚竹茶楼中新添了“荷花茶”,味道算不上有多出众,可却是将风雅做到了极致,又在儒生中掀起一股新的风潮。

  而到如今,倚竹茶楼中往来客络绎不绝,营收也终于能让沈瑜满意了。

  第75章

  自打这茶楼开张,沈瑜的全部心思就都放在了这上面,不是忙着研制新茶,就是操心着如何利用所谓的“竹榜”将倚竹茶楼的名声扩散开来。

  而她的尽心尽力也的确卓有成效。

  不过几个月的光景,京中的儒生已都知道了倚竹茶楼,甚至连不少达官贵族也有所耳闻。

  国子监的学生时常会聚到一处去温书,或是探讨学问,倚竹茶楼的环境清幽雅致,变成了最好的去处。

  到后来,甚至连国子监的夫子偶尔也会过来,学生们还可以趁此机会请教学问。

  倚竹茶楼中悬着的竹签越来越多,其上也出过好几首传遍京城的绝句。

  “以诗换茶”的门槛渐渐地提高了些,而就算是才子们也不是每日都能做出好诗的,可儒生们早就习惯了此处的环境,再加之价格也在承受的范围之内,所以自己掏腰包也要过来。

  倚竹茶楼也从最初的门可罗雀,成了京城中读书人首选的去处,生意红火得很。

  而茶楼的名声传开之后,也开始有达官贵族来此,他们大都会选择楼上布置精细的雅间,也是个议事的好地方。

  再有就是,文人们也逐渐将诗会迁到了此处。

  不过几个月的功夫,沈瑜就将投入的本钱悉数赚了回来,生意的势头更是一片大好。

  宋予夺起初以为她只是想要做个小生意赚点银钱,可后续的发展却实在是出乎意料,而他也似乎从这生意中窥见了沈瑜的野心。

  到如今,倚竹茶楼已经在京中的儒生中拥有颇高的名望,他拿捏不定这到底是沈瑜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凑巧,只是隐隐有种异样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在慎王向他提及茶楼之时,达到了极致。

  “这是京中时兴的荷花茶,是倚竹茶楼今夏新研制的茶。”待到丫鬟退下之后,慎王向他挑眉道,“不过你应当是早就尝过的吧?”

  沈瑜从来没向外人透露过身份,更没提及过将军府,可若是有心去查,总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