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准备等把孩子送上学后就去呢,没成想在这里就遇到了。
毛金兰对陈建邦的任务内容是一点都不知道,陈建邦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下。也就到了这个是,她才知道原来还有□□,□□是什么东西?毛金兰又不是小孩子,怎么可能不知道□□爆炸的后果。
再想到刘大嫂说的,陈建邦把□□扔远了,毛金兰的手都有些发抖。
黄嫂子察觉到了不对劲儿,瞪了刘大嫂一眼,刘大嫂脸上讪讪的,她还真不知道毛金兰不知道陈建邦那次任务的细节,这事儿都传遍了整个团了。
不过一想到毛金兰刚刚来,不知道也就正常了,她有点心虚。
黄大嫂拍拍毛金兰的手:“你听那你刘大嫂瞎咧咧,哪有那么危险,那是个哑雷,根本没爆炸。”
毛金兰反握住黄大嫂的手:“真的啊?”
黄大嫂又悄悄瞪了一线刘大嫂:“我骗你干嘛?你看现在小陈不是好好的么。”
陈建邦背上的伤早就好了,但却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伤疤,那些伤疤还没咋长好,摸着有些坑坑洼洼的,陈建邦起初还不让毛金兰看。
她是有些不相信黄大嫂的说辞的,只不过黄大嫂说的也确实是对的,陈建邦现在没事儿那就是好的。
只不过她也把这事儿放在了心里,等陈建邦中午回来一定要好好审审他。
作者有话要说: 先更新三千,十一点前二更。
么么哒~~~
文中黑五类是我查资料了编写的,别考据,都是瞎几把写的,拜谢
☆、【第051章】
第五十一章
黄大嫂带着毛金兰到了当地的一个经常换东西的人家,这家人的家主是个都有六十多岁的老太太, 独自带着三个孩子, 大的读三年级, 小的才刚刚会说话。家里破破烂烂的, 但意外地干净,连几个孩子身上也干净地很。毛金兰看着她家就舒服。
小老太太和黄大嫂她们都很熟了, 一边说着话,一边带她们去地窖。在她家的地窖里,靠着墙的地方整齐地码着一排白菜, 水灵灵的, 地上堆着两堆土豆,一堆红薯。
毛金兰用五斤粮票换了十棵白菜,半袋子的土豆, 见到她家地窖的墙上还有一大包晒干的茄子干和青椒干,毛金兰拿出两个土豆,朝她换了一大包。
除了她, 黄大嫂和刘大嫂等人每个人也换了些菜, 从她家出来,王李庄的人看见她们大包小包的提着,一点诧异地神色都没有,仿佛司空见惯了一般。
这多少让毛金兰有些诧异,要知道在他们家那边,想换点东西可都得像做贼一样呢。就怕别人看到了举报他们投机倒把。
黄大嫂像是知道她在想什么,便道:“这家啊, 是军烈家属,一家三个成年男人,都在战争中牺牲了。老太太的老伴是革命军人,在战场上牺牲了。拉扯大的长子参军去了抗美援朝的战场,没能回来,连个后都没留下。最年轻的那个是前年牺牲的,服役的团队就是咱们团,他走得有些冤枉,他是休假回家的时候家里遭了小偷,在和小偷搏斗中被失手捅死的。”
“他这一死啊,他娶的媳妇儿在他尸骨未寒的时候就嫁给别人了。现在家里就剩下了一家的老弱妇孺。挣工分也没力气,村里每年都有补贴她们,但老太太硬气,该拿的拿,不该拿的一点不要。她小儿子走了以后团里给发的慰问金她都退了回来。她说她儿子不是在战场上牺牲的,死的憋屈,不是解放军人的死发。”
“团里拿她没办法,就下命令让我们这些军属给她做工作。我们每次来她都挺高兴,但是一提钱她就不乐意了。后来还是政委媳妇儿来了,说她好歹得为几个没长大的孩子想想她菜动摇了些。但还是不愿意接受。她的菜种得好,咱们团边上没有菜地,到了冬天青黄不接的,我们便说拿着粮票布票来她家换点菜。村里人和团里人都知道的,谁也不会去举报。”
“那样太缺德了,再说了,哪怕往上报报到市里省里哪怕是京都,我们这么照顾军烈家属谁也挑不出错来。一家子的青壮年都奉献给了国家,要是这点照顾都做不到。那不就是让千千万万的中国军人失望吗?”
黄嫂子说的有道理,毛金兰点点头,走出大门很远,毛金兰转过头,紧闭着的大门的门框上订着一块红色的铁牌,铁牌上面写着:军属两个字。
毛金兰不禁想,老太太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男人孩子送进军队的呢?哪怕长子和男人都牺牲了以后她还支持让小儿子也参了军。小儿子也牺牲以后她也没有一振不撅,而是打起精神来教养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