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想法源于向群所书写的那份报告,登上了《人民日报》。
他们不仅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邀请,而且盛夏兄妹俩还得到了去县城里读初中的优待。
头一次尝到出名的好处,给种了一辈子地的徐广田开拓了新的思路。
盛夏得天独厚的运气使得经过她照料的种子和庄稼,长势很好,质量提升不下一个档次。
经由盛夏之手培育的秧苗,经受住了旱灾的检验,给他们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据徐铁柱说,公社书记林大为决定将他们向阳村所上交的粮食,全部拿出来当粮种。
林大为同志还提出一点,等国家救济粮下来,跟向阳村的村民们以细粮换品质较好的红薯等粗粮,用来当粮种。
林大为同志在秋收时来过向阳村好几次,他亲眼见证了向阳村的大丰收,不仅是水田里的水稻长得好,不但没减产,而且还增产了。
引起他注意的还有,向阳村的红薯同样遭受了旱灾,但它们的个头不小,口感也不错,生吃时脆甜脆甜的。
红薯煮熟之后,淀粉含量很高,品质比起别村的红薯高了至少两个档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红薯抗旱能力强,遭受的虫害少,坏掉的红薯占比较低。
向阳村在今年的表现格外的抢眼,去年来报道的记者们又来了,他们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写了好几篇有关于向阳村今年丰收的报道,引发了不少人的注意。
身为向阳村大队长的徐铁柱,天天都忙得脚不沾地。
每天大会小会不断,徐铁柱时不时地还得上台做演讲,说明他是如何带领向阳村的村民做到了灾年大丰收。
从公社回来,徐铁柱也不得闲,他总会拐了弯来到菜地里看看,看看它们的长势如何,确定不会闹出什么幺蛾子,他才能稍稍放心回家吃饭。
这不,徐铁柱拖着一身疲惫从公社开会回来,直奔菜地。
他十次有九次过菜地来,会看到盛夏在地里忙碌的背影。
自从盛家跟老徐家结了干亲,徐铁柱真正把自己当成是盛夏的长辈看待。
看她个小丫头天天忙得这么晚不回家,徐铁柱有时差点忍不住跟她说别费这么大劲儿了。
向阳村人口不少,盛夏真没必要干这么多活。
徐铁柱扫了一圈之后,走到盛夏身旁跟她絮叨:“夏夏,你咋还在地里忙活呢?天不早了,回家去吧。活是干不完的,明儿个太阳还会升起来的。”
盛夏笑眯眯地跟徐铁柱打招呼:“铁柱叔,你回来啦。我没干啥,就看看有没有虫吃菜。”
她可不是无私奉献,而是太过在意这批菜的质量。
万事开头难,有个好的开始,日后他们能省不少事呢。
徐铁柱看她这么勤快,看看左右,劝她:“你这丫头,不是铁柱叔说你啊,你看村里不少人呢。你把活都干完了,别人干啥?”
盛夏把她想了很久的建议提出来:“铁柱叔,我跟你商量个事儿。咱们在种菜之前不是征询过村里其他人的意见吗?咱们村统共三十七户人家,实际来菜地干活的人不到十户。要是事情成了,咱们赚来的钱只分给来干活的人。你看这样行不行?”
这年月崇尚平均主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平均主义带来了不少问题。
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问题十分尖锐。
因为干多干少都一样,时间一长,人的惰性作祟,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徐铁柱不答反问:“这主意是你自己想的?”
盛夏目光坦然地看向徐铁柱:“嗯。铁柱叔,咱们干多少活,领多少粮,这样才公平。你看我每天干这么多活,要是领的钱跟那些没下地的人一样多,这样得多打击我的积极性啊。
要是干不干都有好处拿,我又何必费那么多力气呢?我完全可以天天在家待着,吃了睡睡了吃,小日子过得多悠闲呐。”
徐铁柱笑着点头,夸奖道:“夏夏,你年纪小小能想到这些,这让我很惊讶啊。看不出来,你个小姑娘,倒是很有想法嘛。看来你向老师说的没错,不管是男孩女孩都应该多读书。”
第201章 抵达
盛夏一听有门,趁热打铁问徐铁柱:“铁柱叔,您这是答应了?”
徐铁柱先是点头,后又摇头,看得盛夏一头雾水,这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见小姑娘苦着脸,徐铁柱笑了,“按照上级指示,我们是依照‘人六劳四’的规则来分粮,保证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能分到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