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奋斗俏军妻_作者:燕**(329)

2018-12-13

  孩子读书太蠢,那是孩子自己的问题,顶多再算个老师不负责任,家长基因不好,跟杏儿有毛线关系。

  还有更搞笑的,这家跟那家因为一只鸡飞过界吵架,直接把鸡捉住扔回去不就得了,实在气愤不过,把鸡尾巴上的毛拔一根。多简单的事,用得着找杏儿评理。

  他白天帮助岳父岳母收拾桌椅,卤肉炸菜,一天都没跟杏儿好好说说话,就指望着晚上这一小会,还被人截胡。

  银杏拍拍许扬的手安慰他,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隔壁村有个在省城工作的出息人,以前每次回来走亲戚,李大力定会乐颠乐颠的过去,和人家聊上几句,问问读书的事。

  哪怕只有一两句,他也牢牢记在心里,再一五一十的转告给银杏听。

  不让他去都不行,觉得外面的人见识多,说的有道理,肯定有用。

  大队小学的校长也过来凑热闹,只不过他不是来询问“疑难杂症”,他想让银杏去学校上一堂课。

  大队里有小部分家长并不看中学习,从艰苦时代走过来的人,深信能饱肚子就是幸事。分田到户后,只要肯下苦力,田里就有收入,既然这样,还读什么书。

  光今年一年,学校退学的人数就有十几个。

  当然,其中不缺乏学生本身不想读,父母无可奈何,只能让娃回去跟着种田。

  究其原因,是家长和学生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不够深刻,局限在乡镇上,坐井观天。

  老校长一生为大队的教育操劳,每当有学生退学,最迟第二天他准备出现在对方的家里,了解情况,企图做通家长和孩子的思想工作。

  无愧于心。

  银杏点头答应,未来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文化水平,打工都没人要。就算在农村搞养殖,发展农副产品,也需读得懂各种注意事项,随时关注行业变化,找准销路。

  可以这么说,读书不一定有出路,但是要想有出路必须多读书。

  老校长用心良苦,从银杏家出来后,马不停蹄的去了大队书记家。想让整个大队都过来听听,最近农闲,又不会耽误事。

  大队书记高兴啊,大手一招,把各个村的村干部叫过去开会,下死命令,要求必须参加,每家至少出一个人,同时强调要自带凳子。不带也成,站着听呗,不嫌累就好。

  乐滋滋的,如果多出几个大学生,他的履历本上又多一项政绩。

  许扬也要跟着一起。

  他从没去过银杏的小学,也没跟她一起上学放学过。

  心里酸溜溜的,那个刘卫国小时候天天跟着杏儿一起,每天有小美女陪伴,真幸福。

  昨天还有人偷偷的给杏儿讲,刘卫国过年回来了,初六那天走的。他媳妇跟姑娘也一起,俩人的下巴上都有一块黑色印记,特别明显,一看就知道是亲母女。

  许扬当时竖起耳朵听,力求一个字不落下。

  幸好岳父岳母没在老家过年,否则多膈应。

  更重要的事,那人没有见到杏儿。

  谁知道他遇到出落得更加水灵的杏儿会不会做出丧失理智的事,还是不打照面的好。

  人太多,校长最终把地点改到户外学校的操场上,位置很宽广,只是有点不好,四面漏风。

  可这一点也抵挡不了大家的热情。

  好多家庭都是全家出动,甚至有些老人都来了,小孩子更是到的齐全,不过大部分都是被家长或拎着或威胁过来的。

  没有话筒,校长贴心的从大队那里借了个喇叭,供银杏使用。

  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开始。

  望着底下乌鸦鸦的人群,银杏给自己打气,再过十来天,她就要去大学报道,现在这只是一个开胃菜。如果连今天都应付不过去,那她可以考虑转行了。

  银杏用城市里的电灯电视电话做开场白,吸引着所有人的注意力,告诉大家城里人上厕所不用去房子外面,不用在大冬天用冷水洗衣服,不用做饭的时候烧柴呛得直咳嗽。

  这招很有用,校长费力巴撒维持不了的操场秩序,瞬间安静下来。连一直吵着要出去打弹珠的小娃娃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也没人再喊冷,冻得慌。

  许扬在第一排看着意气风发的媳妇,自感之感油然而生,恨不得站起来告诉大家。

  瞧,那就是我媳妇,我和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投意合,我们结婚刚满十天,祝福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