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写手的六零生涯_作者:炎康(179)

2018-12-08 炎康

  毕竟,有关于王鑫的报道也不是很久之前的事,就是半个多月将近一个月前的事而已。

  总不至于记忆这么差吧。

  “等等,你说多少?

  一亿九千万美元?

  等一下,我有些不会算了,这有多少个零啊,能换多少港币来着的?”

  沈宝新听了其他都没记住,就记住一亿九千万美元了,当场算起汇率来。

  过了一会儿,感慨道:“这也太厉害了吧,换成港币可是有十亿七千多万元诶!

  我觉得你一定是看错了。

  刚刚那个投稿子的怎么可能会是你说的那个,我要是有十亿多港币,早就到处旅游去了,哪还会写什么!”

  “不会吧,世上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巧合的事。闪舞.

  长得一样,名字一样,然后还不是本人!

  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

  应该就是他了。

  我们港岛就这么大点地方,人口也就几百万,出现例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好了,我不跟你多说了,我先去办公室了。”

  查良镛并不觉得自己会把人给认错了,所以和沈宝新说了一声之后,就径直往三楼的办公室去了。

  沈宝新出于好奇,特地跑到新闻版面编辑办公室那边,跟他们要了一份有关于王鑫的报纸。

  拿着报纸,准备回自己办公室看看。

  另一边,王鑫刚刚在查良镛的办公室里面坐下来,还没来得及把周围都打量一下,查良镛就走了进来。

  “金先生您好!”

  虽然金庸算不上什么伟人,但他的确是开创了武侠新时代,救活了清末民初之后就开始衰败了的传统武侠。

  这时候虽然有四大名家,但是对王鑫而言,他看得更多的还是金庸的,而不是其他三位。

  所以,对金庸的感官自然会更好一些。

  “呃金庸只是我的笔名。

  我姓查。

  你应该就是前段时间起轰动的那个王鑫吧,被称之为港岛医药之光的王鑫吧!

  原本看你照片就觉得你年纪很小,没想到真人看起来更小,该不会还没成年吧。”

  查良镛这次面对面的仔细打量了王鑫好久,也是颇有些感慨和敬佩的说道。

  就算他只适合学文写书的,那也是知道两种新药的研发是多么困难的,更知道能被那两家公司花那么大的资本买回去的药,未来市场有多么广大。

  两边一对比,难免会觉得自己销量几十万的书籍不过只是寥寥之数,赚的都比不上人家卖个医药专利费的零头。

  “哦!真是抱歉,主要还是查先生金庸的笔名实在是深入人心,就跟鲁迅先生似的,我们大多数都只知道他叫鲁迅,很少人会特别说周树人。

  我那点成就实在是不值一提。”

  人家这么说了,王鑫当然也得客气的客套客套。

  提起鲁迅,特别是把鲁迅与他相提并论,也只是恭维恭维。

  “哪里哪里,我哪里比得上鲁迅先生!

  哈哈,咱们俩就不要再继续这么客套了,让人给你倒杯茶吧,我先看看你这个稿子好吗?”

  三两句一说,虽然大家脸上都是满怀笑意,但是也都清楚几分真心、几分虚情。

  作为主编,就算王鑫的名声的确还蛮大的,但是他也不可能把一篇垃圾文章往他报纸上面放,或者连载的。

  他得为读者负责,为自己的事业负责。

  所以,文章肯定是得看的。

  说完,就招呼一个人进来给王鑫倒了杯茶,随后就坐到桌子后面的椅子上,慢条斯理的翻开了王鑫先前递给他的稿子。

  三万字的数量并不多,就算再加上一万多字的大纲,那也不过才不到五万字罢了。

  再加上王鑫写的,也比这边正常的还要再更加直白一些,所以查良镛看的速度自然也不慢。

  不到半个小时的功夫,就看完了,甚至看完之后,还有时间稍微微闭眼睛思索了片刻。

  好一会儿才说道:“王先生的稿子相当有意思,大纲我也看了,整体很有趣味,有许多地方和情节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当中。

  但是写的,会不会过于直白了些。

  我看了前面几章,虽然看得让人感觉很是流畅,但是没有用到任何用典、比拟之类的艺术手法,整体的价值要落了一筹。

  不过读者应该会喜欢。

  我们这边愿意千字十元的价格签下来,只要未来稿件不差,评价也不算太低的话,我们会一直录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