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猜的不错,秦帝听完他这一席话,脸色就缓和了许多。
但心里还是存着疑云,问:“所以,归根结底,你根本就没想过去找五郎的麻烦,只是被马虎大意的下人给糊弄了?”
大皇子咬了咬牙,重重磕了个头,道:“父皇,儿臣也不知道。”
秦帝目光凌厉:“这是为何?”
大皇子道:“儿臣来之前,就让人去拿下那几个打探消息的下人,可那几个下人已经死了,是被毒杀的。他们死时,五弟遇刺一事还没传开,不可能是畏罪自尽,肯定是被人灭口了。”
秦帝皱眉,道:“所以,你怀疑自己是被人算计了?”
大皇子凄惶道:“儿臣愚钝,至今也没想明白,还请父皇替儿臣好生查一查,这幕后之人,肯定是想栽儿臣一个残害手足的罪名,离间儿臣和您与五弟之间的关系。”
秦帝沉思了一会儿,寒声道:“这事儿的确得好好查一查!五郎年少,做事一向没什么章法,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局面,倒是雍王府……”
他没继续说下去,但大皇子已经听懂了,父皇这是怀疑,这事儿是雍王府做的。
从结果上看,还真像这么一回事。
若是秦暄这个嫡皇子就这么死了,太子和韩国公府肯定会对他生怨,这是折了朝廷的一根大梁;再栽给大皇子一个残害亲兄弟的罪名,等于毁了大皇子,进而影响大皇子身后的程国公府对朝廷的忠心,等于又折了朝廷的一根大梁。
韩家和程家都对朝廷生了二心,他这帝位还坐得稳吗?
秦帝怀疑,雍王这是对他生了二心,想方设法地给他拆台。却浑然忘了,这一连串的事情,全都是大皇子自作主张,对秦修下黑手引起来的。
大皇子心里并不认同秦帝的看法。他总觉得这事儿从头到尾透着诡异,从中得益的,也绝对不止雍王府。
他若担上一个残害手足的罪名,最高兴的肯定不是雍王府,而是太子和韩国公府一系的人马。他并不觉得这事儿的始作俑者是秦暄,只怀疑这事儿是太子、皇后或者韩家人所为。
就在这时候,內侍在外通禀,说是太子在门外求见。
秦帝瞧了瞧阶下一身狼狈地长子,摆了摆手道:“你先下去吧,好生打理一下自己。你对秦修动手这件事,朕先给你瞒下了,出去后不许到处乱说,接下来一个月,就别出府门了!”
大皇子长舒了一口气,知道这一劫算是躲过去了,忙再行一礼,狼狈地退出了大殿。
秦帝等他走了,才让太子进殿。
见过礼后,秦帝直接问:“五郎怎么样了?”
太子恭敬道:“回父皇,五郎伤得不轻,但性命无碍,怕是得好生在府里休养几个月了。”
秦帝点了点头,稍稍放了心。
他宠了秦暄十几年,也宠出了几分父子情意,在不危及自己的皇位时,勉强算是个慈父,自然希望秦暄能好好活着。
沉吟了一会儿,秦帝问:“你去看过了五郎,他对刺客的事情怎么看?”
太子道:“五弟以为,那些刺客肯定是蛮族的细作。先前咱们在北疆胜了蛮族,那些蛮族人肯定恨极了大秦,会派人行刺他也不奇怪。”
秦帝一愣,随即笑了起来,这种“天真”的想法,倒是很符合秦暄的年纪和性情。
这般大的男孩,谁没做过保家卫国的英雄梦?碰上刺杀这种事情,会联想到蛮族头上也不奇怪。
但稍稍懂点儿朝政的人都明白,蛮族战败,正在和朝廷和谈,绝对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惹恼大秦,也不可能做出行刺大秦皇子的事情来。
他笑过了后,存了考较之意,问:“太子,你怎么看这件事?”
太子想了想,恭敬道:“父皇,儿臣觉得,蛮族人不会在和谈的关卡上,刺杀我大秦皇子,激怒大秦。”
总算没和秦暄那个半大孩子一样天真。秦帝点了点头。
谁料,太子又道:“不过,那些想要我大秦和蛮族再起战事的人,就十分可疑了。”
秦帝顿时不悦起来:“你的意思是,这事儿是朝堂上的主战派干的?程国公是主战派第一人,你就直接跟朕明说,你怀疑这事儿是大郎干的好了!身为储君,怎可如此没有容人之量,这般猜忌亲生兄长?”
秦帝觉得,太子这是借机陷害长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