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宽陈容虽然学到了手艺,也打定主意要好好的干,毕竟现在人们都穷,商业也没有完全放开。生意并不多。一开始他们弟兄两个每天就做两只鸡,三五斤肉,偷偷的去镇上商店里推销。可是,镇上的人少,有钱人更少,他们平常里也是几天才能够舍得买一次肉。陈宽和陈容就又去县里,到工厂门口、商场门口买。
他们也不敢放开了吆喝,就是把肉放到篮子里,看到穿得衣服好的人就凑上去,悄悄的向人家推销,还给人尝。
姜锦的方子好,他们也做得用心,收拾得干净,卖得又不贵,吃过了的都想再吃。慢慢的就有了固定的客户和名气。
每天晚上下了工,两家人就趁着天亮,赶紧的把生肉收拾好,趁夜里煮好,早上早早的跑到镇上,一个在镇上买,一个就坐车去县里买。
买完了,又赶紧的赶回来下地。为了做生意,他们把陈萍的自行车都弄来了,去镇上,十来里地,二三十分钟的就能够到了。卖完了回家还不耽误下地干活,但是去县里就不行了,要做车花钱,还赶不回来。
最后,还是陈宝给出了主意:在县里找个店子寄卖,到时候让客车给捎过去就行了。
虽然要让些利润,但是省了车票钱,也不用耽误上工,比自己去卖也差不到哪里去。
就这样,两家人忙得四脚朝天的,却也渐渐的能有了些钱。
只是,合伙的买卖不好做,特别是汪金花和钱玉秀都不是省油的灯,今天你切了一块肉喂孩子,明天我拿了一块回娘家……今天我拿点钱买盐巴,明天我拿几块钱扯布料……
简直是各种矛盾各种冲突。
他们一闹矛盾还爱找陈宝给排解,把个陈宝给烦的,陈宝两口子心里并不痛快。这读书工作的事儿还在天上飘着,可老大老二这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见钱了啊。
最后,两家闹得实在是不行,两兄弟决定分伙。
陈宝总算是学习几年,见识高些,害怕两个哥哥分伙会形成恶性竞争,就建议他们两个,一个专门卖烧鸡,一个专门做卤肉。
至于怎么分,好说,抓阄!
最后,老大家抓了卤肉,老二家抓了卖烧鸡,这家里才算是清净了一些。
只是,从此,汪金花和钱玉秀之间有了隔阂,再也不复原来的亲密。
用钱玉秀的话来说:“外表一副好人的样子,一肚子的花花肠子,一点儿也没有当大哥大嫂的气度。”
其实,陈家哪里有排行的气度呢,这个家里以前靠老三,现在靠老四拿主意,当人爹娘的没主见,当人大哥的没气量,反而要靠着下面两个小的儿子。
不过,姜锦的几套试题一来,陈宝也没空替两个哥哥操心了。
他按照三嫂的要求,把自己关到屋子里,数着时辰的认认真真做卷。他不知道这卷子是姜锦自己出的,还以为是三嫂弄得内部资料,就冲三嫂手写给抄了这么多,他也得好好的学。
姜锦自己是学得理科,陈宝却是学得文的。语文数学还好说,那政治、历史、地理,可让她费尽了脑子。这几套题出出来,生生让她掉了好几把的头发。
好在,陈宝挺争气,没有辜负姜锦的付出。数学差点,刚过及格线,语文三十分基础题得了18分,50分的历史地理,两门加起来超过了八十分,政治考了七十多分。
至于作文,姜锦对打分标准实在不清楚,只是看着写得还行,起码卷面整洁,错字不多。
这个分数就是不算作文,都足够考上大学了。
姜锦心里高兴,但是提着的心也并没有落地,又给他一个题一个题的做了试卷分析,把试卷寄回去。
这一来一去的,76年也过去了。
此时,在中越边境的陈宵,也面临了更严峻的形式。
作者有话要说: 祝大家中秋快乐!
☆、妞妞来了
姜锦看了陈宝的试卷,自己也深感压力。
到现在她才意识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将来要做什么?
别人没有“先知”的本领,所以,考大学的时候没有什么计划,能考上就行。可她从一开始就知道。她前世学的是理科,这世也很自然的就选择和学习理化,但是,通过给陈宝出题,她发现,她对理科专业的工作,都不是太感兴趣。
她最理想的工作还是那种清净的、单纯的工作。当老师或者当翻译?
她现在还年轻,如果考上大学,就一定把硕士研究生读出来,反正孩子也生了,就是再读个十年八年的书也不会影响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