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华把手里的稿纸放下,把身子放到椅背上,拿下眼镜,揉揉有些酸乏的眼睛。谢宏赶紧的坐正了,知道这是老师要教导自己了。
果然,魏世华慢慢悠悠地说:
“小谢啊,这人和人是不同的,法规是法规,事情却得按实际情况来办。小姜虽然还上着课,但她一人担任了必修课、选修课各一门,比一搬的讲师的工作量都大了,从对学校的贡献上来说,完全有资格享受讲师的待遇的,更好的是她还是咱自己学校的学生,这可是活广告;再一点来说,上次姜锦同志递交的剧本,这次又写了两部大部头,你自己说,这质量如何?就目前来说,除了老一辈的教授们,谁还有她的成就大?
“就凭这一个剧本,一个小说集,一部长篇小说,她完全可以享受教授的待遇了。咱国家百废待举,但是十年□□,让咱国家人才断层,姜锦同志是年轻一代里不可多得的人才,难得是性子稳,三观正,做事勤勉,我这还想靠她来既往开来呢。你说说,这样的人才,咱不多给开绿灯,让她有更多的机会发展和创造,难道我们还会用那些死规定来限制她的发展?
我还想以后能够留下她,你看,她教古文言教得不错,书法教的不错,就这几部作品来说,让她教文学课或者写作课都没多大问题,这可是个不可多得的多面手啊……”
行了,不用魏世华多说,谢宏也明白了,从人才战略上来说,姜锦值得培养;从学校师资战略上来说,姜锦是块砖,哪里需要可以向哪里搬。不管是当下还是未来,姜锦都非常值得期待。
“学校那头我由我来说,你只管向好里给姜锦办。”魏世华一句话给谢宏吃了定心丸。
从谢宏个人来说,他家和姜锦家私交不错,自家孩子几乎天天长人家家里;他对姜锦的人品和才华也是非常的佩服,当然不会反对对姜锦同志有利的事情,但是又怕照顾过了让上级领导和其他讲师教授的有话说,现在有老师顶着,那就一切没问题了。
唉,有这样珍惜人才、爱护后辈的老师,这样的领导,真是我们这些人的幸运。
谢宏可不知道此时眼前这位特别直正的老师脑子里想得却是“也不知道小姜同志到底生了个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这房子也算是爷爷送你的满月礼了。唉,今年这暑假自己家外孙女可是念叨好多次要去姜家,这姜锦回来了,是不是就可以把秋实给送过来了。可惜,假期过了一半了。”
自以为领会了老师加领导精神的谢宏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后勤处的两个人把那三间屋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全给收拾干净了,又给里里外外的粉刷了,忙了一上午。
把个戴红英给感动的,中午弄了一大桌子的菜。要不是因为姜锦刚出月子,她实在舍不闺女受累,她还想包饺子的。
姜家这菜实惠,肉多青菜少,还是上好的卤肉。这学校里上下的人,只要爱吃熟肉的,早就被姜家这卤肉给征服了,只是不可能天天买,也不可能尽着吃。这大热天里的来加班本来还有些不高兴的,但一看这饭菜,立刻就心花怒放了。
哎呦,这姜老师一家可真是实在人儿!
下午的时候谢宏带他们去库房搬东西,就专门捡那新的,质量好的搬,一下午,三个人运了好几趟,床啊,桌啊,椅啊,被褥、窗帘,甚至那什么煤气罐锅啊灶啊瓢啊盆啊的,全给弄好了,把个房子给弄的,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这下子,戴红英啥也不说了,当下午又专门卤了一锅肉,硬拉着要走的几个人又吃完了晚饭不算,临走,还每人又送了二斤卤肉。
这事儿办得敞亮,临走的时候,那两个人一边打着酒嗝一边说:
“阿姨,以后有啥事儿就找我们,保管给你们办得妥妥的。”谢宏看一眼笑得见牙不见眼的戴红英,心里真是佩服的不行:姜锦的娘是个厉害的。
收买人心厉害。
以后的事情不断的印证着他这个论断。
姜锦回校的第三天,她早早的就催着姜大山去接姜娥和孩子,实在是想闺女想得厉害,这都三天两夜没见了啊。闺女真不认她了可咋办?
姜大山赶到姜娥那儿,和姜娥紧着忙活,收拾好东西,就抱着小六月赶着上午还凉快的时候,做公交车回来了。到家的时候还不到十点。他们一进门,就发现院子里枣树下坐了一大堆的人。
姜大山一看到坐中间的董梅芝和陈副院长,那个高兴,提着东西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