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树_作者:二木一土(3)

2018-11-24 二木一土

  方正记得那年,那院子,那棵树。

  叶未落,秋风不萧瑟……

  方正还记得,当时家里应该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又或者是两个弟弟?两个妹妹?记不清了,都还很年幼。父亲是常年不在家的。这是方正关于原生家庭所有的回忆。

  带他走的人,又带着他,坐了几天的车。然后将他带到了浙江,养父母,是在浙江收养的他。那一年他五岁。养父母应该是经商人家,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可也没有大富大贵。城里有个房子,带着一个小院落,院落里面栽着几棵杨梅树。方正怎么也适应不了那杨梅的酸味儿。

  到了这个养父母的家庭,方正也哭过也闹过,可渐渐的便也适应了。

  养父母没有孩子,对他还可以。六岁,就被送进了小学。

  记忆里,养母人很好,放学回家还经常教他写功课。养父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脾气倒也还是可以。

  好景不长,养父母在次年出了车祸,双双去世,养父在生前虽说有点小生意,可积蓄并不多,养父的几个兄弟姐妹上门,应该是经过商议,将方正送往了孤儿院。

  从档案上看,去孤儿院是七岁。

  上个世纪末的孤儿院,说的好听一点,叫社会儿童福利院,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流浪儿童收容所。哪有什么福利而言。

  有人来领养,这些孩子,便会被送人。没人来领养,这些孩子,就会一直在孤儿院被关着。几乎是不让出大院子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会翻墙跑出去。孤儿院的人从来不会出去找,能谋得生路的,便不再回来了。谋不了生路的,饿的受不了,便会自己回来。

  不过有一点还好,孤儿院有两个老师,会教这些孩子一些小学的课本文化,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这些孩子便于被社会家庭收养。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再想能有社会家庭来收养这些孩子,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小学之后的知识,并没有安排人来教,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孤儿院的大院子便很难再关住那些孩子了。他们多数,也都是在孤儿院工作人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跑了出去,多数,是出去了,不再回来的。

  方正,是在孤儿院读完了小学,他很想再念书的,可孤儿院不再有人教了。他和几个大一点的孩子一起逃了出来,大家在一块聚了几个月。温饱都解决不了,可大家怎么也不想再回去。

  接着,便都四下散开了。

  每每想起那段流浪的岁月,饥寒交迫,烟雨江南的冬天,是异常的寒冷的。方正身上裹着的还是从孤儿院夏天逃出时穿的短袖短裤,可以想象,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那个冬天是如何的煎熬。

  每每回忆到此,方正都会异常的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正是母亲将自己卖了,才让自己遭受如此的磨难。

  饥饿与寒冷,交织在一起,方正不停的寻找地方躲藏。他努力的想让自己熬过那个冬天,他对自己说:等下一个冬天来临的时候,我便大了一岁,活下去的希望便会多一点,所以我要熬过这个冬。

  城市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冷的让小小年纪的方正无处躲藏,他只能被迫一点一点的远离城市,离城市十几公里有一些农村还在种植水稻,秋天的水稻收割完之后,稻草会被捆成草垛,堆放在一起。方正就是那样,窝在一个个稻草堆里,熬过了那个冬天一个又一个严寒的夜晚。

  后来他发现,不远处山脚下有一个学校,有学生食堂,他便在白天学生吃饭的饭点去食堂附近,蹲着。

  他怕学生放假,放假了食堂便不开伙食了,他就不得不去城市的小饭馆等那些残羹冷炙,饭馆的小老板怕影响生意,会撵他,而学校食堂的师傅不会。

  寒假里,饿极了,方正也会学着人家翻垃圾桶。总的来说,几乎是靠着那些剩饭剩菜,成功的解决了那个冬天的伙食问题。

  春天来临的时候,草垛被农民拆掉之后烧成了草灰,做成了那一年耕地用的肥料,方正也失去了藏身之所。

  学校食堂有饭吃,还没人撵,他索性一天到晚都逗留在食堂附近。有剩饭剩菜,便就吃一点,剩余的时间便坐在台阶上发呆。

  他经常蹲坐在一个角落里,歪着头看着天空掠过的小鸟,看着树林里逐渐吐出新芽的树枝,等那时间转换晨昏,带走寒来暑往……他知道时间在一天一天的流逝,而自己在一天一天的长大,未来虽然是迷茫的,他从没考虑过自己以后会是什么样。他所想的,只是要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