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局成立最初,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运送的物资以书信为主,重量和体积都非常小,不怎么占据空间。
每天一个地方一艘船或者一匹快马就能解决问题。投入的成本不高,利润空间又非常大,大乾的百姓又都非常喜欢,典型的双赢模式。
随着书信局的规模逐渐扩大,百姓们运送的东西也逐渐丰富起来,不再局限于常见的书信。
各种家乡的特产、随身的衣物,甚至进京赶考的书籍都开始通过书信局运送。
一些商铺的货物,之前大多都是通过陆路,或者找常年跑船的船家运送,后来尝试过书信局的便利之后,开始通过它运送。
如此一来,书信局无法再通过一艘船或者一匹马实现运输。
这也是楚冷晗看重驰道的原因。水路上可以多加船只,陆路上只用快马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但是多加船只也不行,没有合适的方法,运输成本在逐渐地升高。看上去货物的数重量都有所增长,但是利润比起最初反而又所下降,这正是曹玉成苦恼的地方。
晏飞荷笑了起来,这才是她心目中书信局应该有的样子。
书信局最初规划的模型便是她前世经历过的邮政局或者说是快递公司,只不过被楚冷晗起了一个书信局这样的名字。
这种行业的出现,极大程度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让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是长年累月地音讯全无,让人们能体会到虽然相隔千里,但依然能通过书信传达到彼此的感情。
但无论是邮政局还是快递公司,都会不可避免地走上货物运送的道路。一个是人们切身的需求,一个是利润的需求。
货物运送比起书信来,利润要大上许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利润是必要的支撑。
当然,若是由朝廷出面,贴钱做这笔生意,还是有可能实现的。但看当今圣上对于广告牌的需求,想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国库的收入,要想让他做这种赔本买卖,有些难。
“这是好事儿,玉成。”晏飞荷笑着说道:“不但对于大乾的百姓们来说是件好事儿,对于书信局也是件好事儿。”
曹玉成面带不解。他能理解对于百姓们来说是件好事儿,书信局承运这些货物是切身实际地为他们提供了方便。
对于书信来来说是件好事儿?他完全不能理解。目前利润的不升反降,让他很是头疼。
晏飞荷看他疑惑,解释道:“玉成,你只看到了书信局眼下利润的下降,没有看到书信局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对于眼下的书信局来说,还处于最初的扩张阶段。”
“这个时候,利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多地抢占市场份额。再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有很多跟风的书信局就会出现,到时肯定会跟你们抢占这个市场。”
食遇火锅、一念堂、包括俏佳人这些东西在永宁城的被跟风,已经让晏飞荷亲身体会到了人类急功近利的本性。和时代没关系。
创新是不可能的,只要能赚钱,没人管是不是抄袭或者跟风,更何况这个朝代根本就没有专利或者版权这样的说法。
曹玉成若有所思,近段时间好像在其它城市,真的出现了另外的书信局模仿者。虽然还没有形成气候,但是已经初见端倪。
在天澜城,大乾书信局打着的是朝廷工部的旗号,还没有人敢来分这一杯羹。
在外地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以比大乾书信局更低的价格来抢占生意,这种事情好像也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晏小姐,那您说书信局以后的方向怎么走?”曹玉成虚心请教。
他眼下不得不追求利润,殿下从圣上那里借了许多银两,白纸黑字的字据在那里放着。虽说两人是父子关系,可是年底殿下要带着真金白银去还债,他有幸已经历过一次。
如今楚冷晗又为了驰道的事情再次借了国库的银两,对于利润的追求,曹玉成也是想替自家殿下分担一些压力。
“玉成,我说现在不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代表我们不去想这件事情。我只是想告诉你,眼下不用有太大的压力。书信局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想毕其功于一役,不现实,我们得有个长远的规划。”晏飞荷微笑着说道。
“玉成愿听详闻。”
“也不是什么特别的见解,我说你听听看就行了。有用的话你记在心里,没用的话你就当大风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