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通了,就是国力的原因,虽然是二战的胜利国,但是没爹疼没娘爱的,唯一的盟友也是这么个德性,落得还不如战败国,但是却还是打碎了骨头往肚子里吞,国人从漫长的欺辱,殖民当中好不容易直起来的腰板,从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摧毁的。
那时候不能软,也软不下去,前头伪政府统治的时候,他们是爸爸说什么就是什么,软得跟小狗似的,但是最后呢,民心尽失……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谁的小弟,就连后世的日本安倍都期望着来跟美国建立平等盟友,谁不知道他是美国使在前头的小弟啊。
为什么呢?
还不是日本人民不买账啊……就跟那些德意志口号,大日帝国不落的宣誓,谁都认为自己国家一等一的好。
我们国人不是也喊着华夏人民五千年文化不跟你这只有两百年历史的暴发户计较,至于这个暴发户是谁,大家也是心知肚明。
现在来分析分析赫鲁晓夫这个人,他上位的时候,给苏联带来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他批判斯大林种种弊端,全面推翻了斯大林的政策,他为两千万名无辜囚禁的政治犯平反,他在苏联人民的眼里其实是一个给他们带来实利的人,但是他全变试图推翻斯大林做出的所有成就,引起了这个国家许多人的不满,包括一系列的打破人思想固化,让人解放思想的行为,还有解除干部的特别津贴,拆掉高知楼给贫民盖廉价楼等等一切行为,触动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经,然后就被干倒了……
不被干倒才奇怪呢……政治有时候就是在掰手腕,并不是说你手上有牌你就能稳赢,其实还要看谁力气大不大,根深蒂固的斯大林统治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推翻的,而且赫鲁晓夫一上位就开始批判,总给人一种急功近利,忘恩负义的印象。
苏联在那个时候确实需要赫鲁晓夫这样的人,但是他太急躁了……
而且从他对中国的应对来看,也太急躁了,当时整个形势导致中苏两国不得不抱团在一起,相比较资本倾轧所导致的大势所趋,社会主义就剩下这么两个,从政治立场上来看,两个都是无产阶级统治下的社会主义,更有共同语言。中苏联合是对对方都有利的事情。
赫鲁晓夫前头急躁的想要与中国搞好关系,又是送人,又是送产品,又贴心又温暖,后头又翻脸不认简直不要太无情。
让人想起了琼瑶的千古名句:你无情你冷酷你无理取闹。
扯远了……总而言之,这位仁兄不是没有优点之处,奈何缺点太突出,成功把自己给作死了……
李光久此时再想什么呢?
他觉得大有可为啊……
因为现在正是苏联和中国的热恋期,还没到撕破脸闹分手的时候,赫鲁晓夫刚上任,还没有大动,他现在还不是那个在苏共二十大发表秘密报告的赫鲁晓夫,他现在还没作妖,还算正常。
他完全可以趁着这个时候,借着自己的身份和隐形资源走到更上头去。
论一个十岁少年如何登上苏联政坛成为一颗冉冉新星高唱东方红……啊呸呸!想岔了……
得好好想想,写点什么东西来引起那老头的注意。
李光久已经想到后头媒体会出现的标题——震惊!十岁中国少年语出惊人,一针见血,点出了关键之处!
他连忙晃了晃脑袋,哆哆嗦嗦的给自己冻僵了的手哈了一口气,提笔开始认真写了起来。
奶奶的垃圾宿舍,这么冷竟然还不弄暖气。
第二天,李光久署名【东方红】的稿件寄往了莫斯科此时最大的报社,他学俄语时间一两年了,来这儿的时候也被人检验过,否则这封信人家还不一定看得懂,毕竟中式俄语的威力必须要靠专人来破解。
一大早,黄腊七带他去领了书,李光久冻得鹌鹑似的,拿了没三本,整个身子就一沉,黄腊七也是个不中用的,竟然拿不了两份教材,两人大眼对小眼,还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帅哥看这场景好笑,凑过来帮他们把书给拿走。
李光久跟这位大帅哥走了一路,两人叽里呱啦的聊了一堆,李光久的俄语说起来还不是很标准,那位大帅哥还帮李光久纠正了一下,李光久就问了人家名字,大帅哥说自己叫做米哈依洛芙娜……
李光久硬是半天没反应过来。
像俄罗斯的名字里头有很大的学问,比如女性的名字一般都是辅音结尾,所以多是娅、娜结尾,总之这个名字绝对不是男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