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也不满,「平王不是答应迎咱们崔家的姑娘为皇后么?待崔家怎地如此苛刻。」
崔家还剩下十七、十八、十九娘待字闺中,崔十七娘是赵氏亲生爱女,赵氏最关心十九娘的前程,略发了两句牢骚便殷勤问起婚事,「陛下可定了何时册封皇后?小十七的嫁妆我都准备好了。」
崔十九娘却是钱氏亲生的,钱氏也为自己的女儿打算,忙把方才那点儿不快放下,陪笑脸道:「小十九聪明漂亮又端庄,她才是皇后的不二人选。况且小十九若入主中宫,青云也便终生有靠了。太后娘娘说对不对?」
崔太后心里有事,神色不悦,「什么守卫拦崔家的人了,哪个侄女做皇后了,现在哀家顾不上,以后再说。哀家问你们,你们可曾见过姊归长公主?可曾听说过她?」
赵氏愣了愣,见崔太后脸色不好,不敢怠慢,正襟危坐,「回太后娘娘的话,臣妾听说陛下和他的龙凤胎姐姐相认了,却没有见过姊归长公主的面。」
钱氏也规矩多了,「臣妾也听说了。这龙凤胎不能养在一起,不然怕养不大。所以平王是养在父母膝下的,他姐姐寄养在亲戚家里,直到长大成人之后,方才姐弟相认。这也是人之常情。」
崔太后被这两个愚蠢的弟妹气得够呛。人之常情,这叫什么人之常情,朱娢早在十几年前就被烧死了好么?
崔太后沉着脸不说话,只向甄女史做了个手势。甄女史会意,忙恭敬的对赵氏、钱氏道:「据宫中实录记载,平王府的小郡主由祖母宸太妃抚养,靖和三年未央宫大火,小郡主不幸遇难。」
「什么?」赵氏和钱氏同时惊呼出声,「那这位姊归长公主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崔太后没好气,「所以哀家才把你们叫进来询问啊。平王府十几年来只有朱琮一个人,现在突然多了个龙凤胎姐姐,你俩都没有觉得不对劲?」
赵氏和钱氏羞愧得低下了头。
崔太后拧眉,「张勆娶妻,你俩没有上门道贺?没有见过唐家的这个儿媳妇?」
赵氏声音低得跟蚊子哼哼似的,「臣妾是到大将军府道贺的……」
钱氏嚅嚅,「臣妾也是到大将军府道贺的……那天青云在路上抢亲,臣妾不好意思,没坐席便走了,莫说唐家的这个儿媳妇了,连大将军府的客人也没见过几个……」
崔太后沉着脸,「那唐梦龙娶妻的时候呢,你们也没去?」
赵氏和钱氏既惭愧,又委屈,「唐梦龙是个七品官,姊归长公主当时就是个义女,咱们崔家和唐家又不沾亲不带故的,我们便没想到要登门道贺……」
崔太后好悬没被这两人气死。
一个比一个没用。新帝都册封长公主了,居然没一个人见过她。
赵氏犹犹豫豫的给崔太后出主意,「太后娘娘,要不然臣妾等陪您一起到安寿宫,您就当和慈圣太后说家常,随口问问这件事,如何?宫中实录已经不幸遇难的人,陛下说她又活过来了,总需给您一个交待。」
钱氏极是赞成,「对,当面问问。问过姊归长公主的身世,还该再问问立后大典。」一心惦记着要让崔十九娘成为皇后。
其实赵氏也是同样的心思。明着说是要问姊归长公主的身世,实际是想催促立后之事。
崔太后本来还想宣归善大长公主问问她这个义女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赵氏和钱氏都这么提议,崔太后还把居住在安寿宫的慈圣皇太后当成原来的平王太妃,也没深想,便同意了。
赵氏、钱氏及甄女官等人,及一众内侍宫女,服侍着崔太后往安寿宫去了。
安寿宫偏殿,慈圣皇太后握着姊归长公主的手不放,絮絮叨叨问着她的日常起居,就和这世上最普通最啰嗦的母亲一样。
含黛一脸温柔笑意,「母后,我在家里当然好得很啊。娘从小把我养大的,我爱吃什么爱玩什么她最清楚,昨天我胃口不大好,娘亲自下厨煮了酸汤面给我,我吃了那么大一碗,父亲和梦龙都惊住了呢。」伸手比了比,表示她昨天吃的那碗面真的是很大碗。
含黛一边说着话,一边冲坐在旁边的黄氏和唐梦芙笑。
「长公主爱吃面,从小便是这样。」黄氏笑得开怀。
含黛怀孕了,黄氏就要抱小孙子小孙女,心里那个乐呵就别提了,从早到晚都笑得合不拢嘴。
慈圣太后微笑道:「亲家,你还和从前一样叫她含黛好了,或是叫阿娢也可以。你是她婆婆,又是从小养大她的亲人,无需客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