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爷的原配_作者:漫步长安(289)

2018-11-15 漫步长安 穿书

  一听匡家,正康帝抬起头,看着自己的生母。

  「母后,匡家的杀戮都是因为大赵。」

  「哀家知道,可是匡家杀戮太重是事实,被雷劈也是事实。」方太后摆着手,沉痛道:「陛下您仔细想过没有,匡家自遭天罚后,家中子孙代代凋零。到现在,唯剩一根独苗。我们赵氏是皇族,若是皇子皇孙们流传着天遣之人的血,难道能躲得过老天爷的惩罚吗?」

  「依母后的意思是?」

  正康帝问着,眼睛看着方太后。

  方太后心一喜,她就等着陛下这一问。

  「陛下,为了大赵的千秋万代,您一定要慎重。后宫不能干政,哀家言尽于止,请陛下三思。」

  正康帝眯起眼,母后的意思是让他废太子。

  他沉默不语,方太后以为他听进去了,心中欢喜。

  离开后,她心情大好。

  却不知,正康帝在她走后,砸碎了桌上的一个砚台。

  他觉得心好累,方母后心思浅显,到底是怎么活到现在的?而且还是父皇在位时,唯一个诞下皇子的妃嫔。

  这么些年来,周旋在两宫母后之间,他很是疲惫。

  「陛下,巩大人求见。」张东海轻声禀报着,缩着身子。

  他抬起头来,这个巩福宁上次自请外放,他还压着折子没批。

  「让他进来。」

  不大一会儿,巩福宁弯着腰进来,跪在地上请安。

  「行了行了,你赶紧说什么事情。」正康帝心情正不好着,哪里愿意听他磨磨叽叽的。想都不要想,又是为外放之事来的。

  巩福宁口里应着,人未抬头,从袖中拿出一个折子,「臣有要事奏禀。」

  正康帝眉头一皱,接过张东海传来来的折子。原本还不以为意,待看到折子上的内容时,脸色大变。

  「这折子上所说,可当真?」

  「回陛下的话,千真万确,臣不敢胡乱编造。」

  张东海看了巩福宁一眼,缩着脖子。

  正康帝脸色十分严肃,又把折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末了,把折子拍在桌案上,「好一个程世万,只手遮天,连朕都敢糊弄!」

  张东海的脖子缩得更深,他能从陛下的语气中判断出事实的严重性。显然,陛下这次是震怒,朝中该有人要倒霉了。

  「你为何没有早些上折?」正康帝盯着巩福宁,目光含怒。

  「回陛下,臣早有怀疑,却一直苦无证据。」

  「哼,没有一个省心的。」正康帝才不会相信事情就这么赶巧,那边程世万一死,这边巩福宁就上折。必是以前惧怕程家的势力,所以才一直压着不说。

  程世万,当真是罪胆包天!

  「罢了,你的心思朕知道,赶紧收拾东西,给朕滚出京!」

  「谢陛下。」巩福宁谢着恩,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这京中,看来确实开始变天。此时他能远离是非之地,哪能不叩谢皇恩。离京好啊,天高皇帝远,他不用天天胆战心惊,也不用费尽心思避开王爷们的拉拢。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岂不美哉。

  回去后,他便开始收拾东西,还命心腹给景修玄送了一个口信。大意是事情已办妥,他要离京了,以后有缘再聚。

  隔日,他就收到派令,一家人立马离京,毫无留恋。

  天空晴朗,碧空白云。哪里还能想得到,前几日的大雨雷鸣。远去的城门,还有视野中越来越朴实的景致。

  「祖父,为何不留在京中?」

  他的长孙问道,少年眼中还有对京中繁华的留恋。

  「祖父老了,不想过提心吊胆的日子。」

  不出意外,程家倒台是迟早的事情。后宫和前朝的格局原呈三角之势,相互制衡。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势力会引来一番腥风血雨。

  腥风血雨过后,则变成两派相争。

  两派相争,极易争出高下。

  此时此刻,远离京中是非之地,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少年似懂非懂,问道:「那些陈年旧事,程司马必是早已毁灭证据,瞒得合合缝缝。为何今时今日被人揭发?」

  巩福宁放下帘子,想起那身姿像旧主的男子。意味深长地回答:「那是因为,五爷在天有灵,不愿忠仆子孙蒙冤。」

  少年点点头,很是赞同。

  那折子被正康帝压了两天,时不时拿出来看。

  好一个程世万!

  夺人军功,罪不容赦!

  按折子上面所说,程世万之所以平步轻云,是因为冒领了别人的军功。匡家自忠义公死后,后继无人。匡家军便由一位姓李的家将代为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