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由得暗赞这个表妹果然是国公府的嫡长孙女,教养礼数真是不错。
到了主院,范氏已经醒来,正坐在桌子边喝茶。
见到表姐妹两进屋,露出慈祥的笑意。
「我刚醒来,还道自己在做梦。现在看到慈姐儿,才放下心来。」
姐妹俩一左一右地坐到她的身边,她左看看,右看看,满脸的慈爱,「真好,看看你们姐妹俩,还真有些像。」
其实郁云慈和成玉缨没有半分相似之处,不过老夫人这么一说,立在身边的婆子便跟着附和。
「可不是嘛,到底是姐妹,哪有不像的。」
「没错,姐妹都长得像。慈姐儿她娘和安妃娘娘就长得极为相似,她们都长得像我。」范氏感慨着,看了一眼外孙女。
「不知慈姐儿可还记得你母亲的模样?」
郁云慈哪里记得?她又不是原主,根本就没有见过那生母,谈何记得。她在生母去世时,原主还小。
「云慈不孝,对于娘的长相记不太清了。只记娘生得极美,特别温柔。」
这样说,谁也挑不出错来。
范氏没有半点怀疑,反倒是长叹一声,「也难怪你不记得,你那时候不到七岁。你娘自是美的,改日见到娘娘,你就能知道你娘究竟长得有多美。」
提到安妃娘娘,成玉缨便接过话,「祖母,方才我们在外面,碰到了五殿下。」
贤王行五,姓赵名显。
若不是年纪不相当,成玉缨大了赵显四岁,只怕成国公府会把嫡长孙女许给他。
许是想到这茬,范氏脸色淡下来。
对于嫡长孙女的婚事,宫中的娘娘们虎视耽耽。皇后当然不会以太子妃之位相许,她属意的是太子的胞弟韩王。
而良妃所出的宁王,也想与拉上国公府,一直盯着玉缨的婚事不放。
范氏头疼着,只能两边拖着。
成玉缨哪里不知祖母的忧心,「祖母……」
祖孙两人的表情有些异样,郁云慈心里琢磨着。一说到贤王她们就露出这样的表情,莫不是与宫中有关?
她不过是个刚认的外孙女,自然不会多嘴相问。
范氏很快恢复常色,道:「你们扶我起来,我去看看殿下。」
祖孙三人出了门,一路去到园子里,哪里还有贤王殿下的影子。一问成钺,才知贤王急急地离开国公府,说是去买什么东西。
成玉缨看了一郁云慈一眼。
郁云慈斟酌一下,道:「方才遇到贤王殿下时,殿下曾问过云慈,说是要送什么人礼,问送什么东西会让人欢喜。」
范氏看过来,倒是不吃惊贤王会与她亲近,因她长得似安妃娘娘,贤王爱屋及乌,对她另眼相看不奇怪。
只是没料到贤王连送礼这样的事情都会来问她。
「殿下真是孝顺,过五日便是方太后娘娘的寿诞,听说广昌侯府前段日子四处派人收罗奇珍异宝…」
成玉缨话说到一半,许是想起郁云慈在场,便没有往下说。
方家根底本就浅,府中必是拿不出什么传世宝物的,所以才会四处张罗。
郁云慈却想起一些事情,在书中方家和成家一直都是不对付的。不光是两宫太后之争,还有现在后宫的帝宠之争。
原书中的具体情节她可能记不太清楚,但她记得当今陛下的后宫之中,除了有成家女,亦同样有方氏女。
且都育有皇子。
虽然皇后育有两子,且太子已立。但世间最残酷的就是皇家,谁都不能保证最后承位的一定是太子。
她忽然就明白为何自己多年不登门,头次登门,成国公府就愿意替自己撑腰。那是因为除了有血缘关系,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自己的存在和遭遇,是打击方家最有力的武器。
而处于委屈一方的成家,能凭此博得帝王更多的怜惜。
不是东风夺西风,便是西风压东风。
自古以来,唯有利益才是互通往来的根本。
好在她不是原主,除了有些失望以外,并不难过。能有被人利用的价值未偿不是件好事,怕就怕连利用的价值都没有,被人弃若敝履。
范氏明显不想在她面前讨论宫里的事情,轻「咳」一声,带着她们去到前厅。祖孙几个坐着喝茶,品着点心,说着家常话。
申时一刻左右,她便起身告辞。范氏再三叮嘱她要常来,她一一应下。柳氏和成玉缨送她到门口,她也邀请了成玉缨,若是有空,可以去侯府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