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养成手册_作者:蓝江陈(17)

  邻近的乡人来了不少,吹锣打鼓,小孩子跑来跑去的吵闹声,觥筹交错的声音,行酒令划拳的声音交汇在一起,好不热闹。

  两人酒足饭饱到一旁观看歌女的琵琶表演,两个乡下歌女各坐在门前空地两侧的高台上,旁边女仆随侍,其中一个开始抱着弹奏,另一个就休息。正在吃饭的时候,哪里会有人注意听呢?再说这些业余的艺人,反复演奏的不过就几首相传的乐曲。

  珞瑜对她们的表演挺感兴趣,就和后世婚礼上的歌者一样,欢快自在,带着独特的风情。

  她学习过一段时间的民乐,忽闻歌古调,侧耳细细听。卓刀泉看她感兴趣,陪着在一边不说话。

  一曲演罢,月上梢头。

  乡宴到了尾声,两个歌女放下琵琶,落席用餐。

  卓刀泉看她感兴趣,撺掇珞瑜去看看她们用的琵琶。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贼兮兮地跑过去看。

  这是一把看上去使用时间不短的铁梨木琵琶,应该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路珞瑜拿起来看,发现只有弦新换过。卓刀泉这家伙完全不懂,屈指弹弹光滑的轸子,又去拨弄琵琶弦。

  路珞瑜其实也不是很懂,以前读书时在民乐兴趣班和老师学过一点简单的指法,这时候被卓刀泉勾起玩心,知道那群人感受不到两人的存在,于是像模像样地竖抱琵琶,试着拨了两下。

  弹奏琵琶需得佩戴假指甲,尤其是常常做“拂、划、分、勾”等动作的右手,路珞瑜只是简单玩玩。她弹的是唯一比较熟的曲子《月儿高》第一套的一小段,听的人也是个门外汉,光看热闹,还一脸赞许地点头鼓掌。

  等两人玩够了,离开村落时月已在中天。

  “该回去了。”卓刀泉长长吐了一口气。

  夜色里灯火摇曳,两人沿着黑暗的小路缓步离开。路珞瑜问道:“怎么回去?”

  “闭上眼再睁开。”

  “这么神奇的么?”姑娘小声说了一句,再惊讶的事也经历过了,乖乖闭上眼。

  再睁开眼时看到的还是乡村的夜,青草竹林,微风撩动她的衣襟。这个讨厌的家伙又在耍她。

  “我觉得这里挺好的。”他说。

  隔了好久,传来路珞瑜的声音,她轻轻“嗯”了一声。

  大风吹来,竹林簌簌地响,她闭上眼,阁阁的蛙声逐渐小了……

  ……

  ……

  耳边响起的是梁欢欢的声音:“这边写的是什么啊?”

  路珞瑜眼睛眨了一下,刚才好像有点头晕。此时依旧是江城九月的炎热天气,她和阿欢在一家花店里,主人拿出一幅画卷给她们看。

  须臾之间,弹指一瞬。

  卓刀泉给她解释:“这是陆游的《游山西村》后两联,我们以前上学学的是前两联。”

  好奇宝宝梁欢欢又有新的发现:“小瑜你看这里,竹林这边露出半个驴尾巴,那边有两个小孩。”

  “他们在送亲呢。”路珞瑜接了一句。

  “切,你怎么看出来的,分明是牧童。”阿欢叽叽喳喳地接着发表她对这幅长卷的看法。

  路珞瑜一愣,下意识看向旁边的卓刀泉,那家伙倚着桌子,冲她眨眨眼。珞瑜转过头,眼神又落到画上。

  “这幅画谁画的,怎么没有落款题名?”阿欢看罢,问出最后一个问题。

  “不才便是区区。”小卓先生拱拱手,和刚才两人夸他汤煲得好时神色别无二致。

  两女都表示不信,这家伙又说道:“这是前朝一位姓陈名江蓝的隐士所作,辗转落到我手里。”

  看着两个女孩点点头,小卓先生很郁闷,怎么说真话反而没人信呢?

  画也看完了,事情回到最开始,珞瑜问起那本册子,分明才认识这家伙没几个小时,现在说起话来倒是和老朋友差不多了。

  卓刀泉不再含混其词:“那本书是月老的工作记录,本来是要再抄录,也就是打成电子文档流传,不小心被你搞没了。月老现在年纪大了,完全记不得上面的内容,有些麻烦。”

  这么一说,珞瑜很不好意思。梁欢欢不知两人在说啥,好奇地想问问,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发现两人自顾自说着话,油然而生一种身为电灯泡的觉悟。

  “那怎么办?有没有能补救的办法,应该是很重要的记录吧?”珞瑜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