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华年_作者:梨花落落(218)

2018-11-10 梨花落落

  滑竿在甄三娘屋外落了地,那老人从上头下来,盯着常青打量了两眼,客气地问道:“敢问您可是长宁宫的来客?”

  常青晓得大约是陶灼华的人在自己后头方才赶到,慌忙抱拳行礼道:“正是,请问您可是灼华郡主的家人?”

  老管家微微欠身道:“不敢,老仆是陶家的家奴,得了表小姐的吩咐,特意来寻甄三娘说话。”

  两人一对一答,甄三娘只是恍若不闻,直待老管家往前走了几步亲自唤道:“甄三娘,可还记得老汉?从前咱们有过几面之缘,这一别又是多年。”

  甄三娘这才从满地药草中抬起头来,向老管家微微瞥了一眼,颇有些不屑地说道:“几年未见,您怎么成了一幅老态龙钟的模样?”

  老管家被她呛得连连咳嗽了几声,打着哈哈道:“都这么个岁数,您说话还是不饶人。听说您一直在这附近济世救人,到是做下了更多功德。”

  甄三娘沉声笑道:“莫说这些无用的话,我只问你与眼前这个是不是一伙?他方才竟想拿着刀逼我出门,难道甄三娘怕这些不成?”

  老管家横了常青一眼,讪讪笑道:“他不是当地人,不晓得您的脾气。您便看老汉三分薄面,莫与个年轻人一般计较。”

  “我呸”,甄三娘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冲老管家冷笑道:“你的面子值几个钱?也要我高看一眼?既是一伙的,咱们费话少说。你有信物没有?若有信物就拿出来我过目,若是没有便从哪里来的依旧回哪里去。”

  老管家从前在青州府也是跺跺脚便能让地摇晃摇晃的人,却被甄三娘连番抢白,还要低声下气。“有,有,有”,一叠声地答应着,老管家从怀里摸出象征陶家人身份的玉佩,再有陶灼华的一封家书,一并交到甄三娘手上。

  “您也晓得,陶府那位表小姐阴差阳错地去了大阮皇宫,家主有命,见这位表小姐便如见他亲临,陶家一切都听这位表小姐吩咐,因此老汉得了底下人传遍,才急着请您出山。”老管家陪着笑容,在常青递过来的板凳上坐下。

  甄三娘瞧完了信,默不作声了许久,才重重叹道:“本不想出什么远门,奈何当年欠下你陶家的大情。你家表小姐也是古怪,当年她才多大,便能记得我做过那手挪移的活计。少不得拼着折上几年寿,替你家表小姐将这事做成。”

  ☆、第一百六十七章 施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方才便是山重水复,常青瞅着甄三娘这人软硬不吃,正是无计可施,不成想老管家一出面便是柳暗花明,甄三娘一口允了大阮之行。

  而且听甄三娘话中之意,虽然不大情愿,却起码有九成的把握。常青不觉喜得眉开眼笑,冲甄三娘深深拜倒:“常青方才多有得罪,冒犯了您,愿打愿罚都由得您。主子在家里望眼欲穿,只请您带齐了东西,咱们尽早启程吧。”

  甄三娘拍拍衣袖,将院子里的药材都在一旁的棚子里,再气哼哼地回了木屋中。不大的片刻便收拾了个蓝布包袱,手上再托着只磨得褪色的木匣,鼻间重重哼道:“走吧,走吧。早办利索了还能早些回来,没得黏黏糊糊。”

  瘦弱的身子在山道上疾行,甄三娘瞧着弱不禁风,脚程却一点儿都不慢。常青大喜过望,几个纵跃便跟在了她的身后。在山下买了些车马用具,常青将鞭子一挥,只与甄三娘两人悄悄往大阮疾赶。

  路上常青飞鸽传书,将事情的始末约略报到何子岑手上。何子岑借着进宫给德妃娘娘请安,便悄悄说与她,常青带着那位甄三娘已然在赶回的路上。

  听何子岑转述了请动这位隐医的过程,德妃娘娘叹道:“前时只以为陶灼华是在邀功,不承想她并未夸大,世外高人原该有些骨气,幸而常青没有鲁莽行事。”

  一行说着,德妃娘娘一行抚过面上的黑斑。何子岑瞧着只有几日未见,德妃娘娘脸上那轮廓又大出来了些许,心里也是忐忑万分,只求陶灼华举荐的这位甄三娘真有些本事。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仁寿皇帝还未曾有什么表示,宫里人便多以为德妃失势,从前似墙头草般的一些人物便又聚拢在谢贵妃周围。

  德妃娘娘心间颇有微词,守着旁人不说,见了何子岑却不由埋怨了几句。

  何子岑恍若霁月清风一般,冲着德妃泠然笑道:“母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语说得好,锦上添花时时有,雪中送炭能几人。如今您不过偶染微恙,立时便有人敬而远之。似这般趋炎附势之人,留着来做什么?依儿子看来长宁宫前门可罗雀不是坏事,现今留下的才是真正为您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