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华年_作者:梨花落落(24)

2018-11-10 梨花落落

  午膳极为简单,瞧起来却又赏心悦目。陶灼华嗅着新麦的香气,挑了几筷子面条,再比平日多用了半个馒头,心满意足立起身来,吩咐娟娘多多打赏。

  院子里搭着小小偏厅,里头随意摆放着佛门书籍,供客人随喜结缘。等着饭后清茶的功夫,陶灼华随意一翻,取了本了凡四训,读了几页再送回架上。

  一片云彩飘过,天又下起蒙蒙细雨,偶园街前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打湿,越发透出古拙的斑驳。雨中生情,陶灼华兴致勃勃,反而命人撑起雨伞,自己又换了木屐,雨中游了趟偶园。

  经年前的记忆重回,四十年的时光里,陶灼华对陶春晚与陶雨浓姐弟二人怀了无尽的思念。陶家祸起萧墙,始作俑者便是因为自己被瑞安长公主握在手心,从来不敢自专。

  本以为自己的顺从会换回陶家一家人的性命,谁料想连陶家姐弟都不曾幸免。前世离开青州府之时,她曾与陶家姐弟在这里游园,那最后的一面便是永远。

  一眨眼已是经年。偶园里头方砖依旧,青苔爬满古朴的青砖甬道,像是印了满地的苍翠。恍惚之间,便是那碧衣青衫的姐弟二人微笑着立在自己面前。

  那时节,离愁别绪才上心头,幼小的孩童们不晓得前路漫漫,曾满怀着憧憬,认真期许过未知的明天。从来未曾想过,曾经深深眷恋的是再也瞧不见的容颜。

  ☆、第十八章 晤面

  斜风故故,微雨潇潇。

  漫步在故乡的每一寸土地,处处皆是回忆。

  耦园正中那块玲珑的假山石前,陶灼华曾拾阶而坐,陶雨浓替她撑伞,陶春晚替她临摹了一幅小像,渡过了少时最好的时光。

  记忆片片如风,好似已然散去,却又像无时不在的一根银针,不知什么时候便在陶灼华心间刺上那么一下,让她锥心刺骨的疼痛。

  那小像从前随着她离开青州府去往京城,再随着她从京城去往大阮,大约最后随着青莲宫的一把火归于灰烬。

  陶灼华掩面而叹,暗自祝祷今世卷土重来,她与她的亲人一定会安然存在。

  清风吹动陶灼华身上石青缂丝的绘蓝草纹斗篷,那上面一丛苍兰如瀑,隽美而又悠远。娟娘瞧着十岁的女孩子眉眼深湛,手抚着耦园假山石,眉间竟透着些历尽沧桑的遗世独立,忍不住再次红了眼圈。

  从耦园出来,主仆一行踏着蒙蒙细雨归府,娟娘特意命人绕路,又去隆寿斋买了些清真玫瑰月饼、长寿糕、方酥与芝麻糖。

  茯苓拿描金骨瓷兰纹碟盛了一枚小巧的月饼,方方正正切成四瓣,再连同银签子一起递到陶灼华手上。

  车身微微摇晃,陶灼华倚在娟娘身上,熟悉的茉莉花香盈然,再吃着清淡可口的月饼,车内气氛别样的宁静而又安谧。

  陶府内垂花门前的花圃重新翻修,种了好些石榴月季。因是雨天泥泞,管家怕那前头的的红砖小路上泥水沾了陶灼华的丝履,特意吩咐便将车停在大门口,早早传了软轿在门房迎候。

  大门口铺着藏蓝色的地毡,直接延伸到台阶之上。茯苓先跳下车子,再快手快脚搬了脚踏过来接陶灼华下车。早有守在门口的婆子们撑了伞来,替陶灼华挡住头顶脉脉暖湿的雨丝,一行人簇拥着陶灼华往里走去。

  大门口一侧那株高大的梧桐树下停着的几辆黑漆平顶马车,车下立着几个小厮打扮的人。瞧着陶灼华的马车归府,其中有人低叩着车厢的门扉,似是向里头的人禀报什么。

  陶灼华水眸微微一转,已然望见那几个小厮青衣皂靴的装扮。

  马车一打眼虽是毫不起眼,细看却晓得外简内奢。两侧的窗户镶的是整块的玻璃,车身全是乌木打就,车辕上不显眼处还带着块半月形的徽记,分明便是长公主府的印信。

  果然瑞安长公主坐不住,遣了苏世贤前来寻人。算算日子到与前世差不多,陶灼华眸色清浅,心间暗暗冷笑一声,转身便往婆子们抬过的软轿走去。

  几个粗使婆子抬着青绸翠帷的软轿,将轿身往前一斜,茯苓便轻巧地撩起了轿帘,请陶灼华上轿。陶灼华搭着娟娘的手刚刚低下头去,便听得身后一声迟疑又急切的呼唤:“可是颜儿么?”

  一个从来没有资格的人,却这般唤着自己从前的名字。陶灼华脊背挺得笔直,到似是沙漠间永远不会弯曲的胡杨。

  晚风卷起她披风的一角,露出身上宽袖的雪缎百褶长裙,外头还罩着层淡青薄纱,飘飘兮若流风回雪,蓦然间便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