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院子里停着全套的仪仗,正殿灯火熹微,静悄悄的不闻一点儿动静。绣瑜缓步迈过门槛,梁九功上前轻声在她耳边说:“娘娘,皇上跟阿哥们说了一会子话,现在睡着了。”
绣瑜一望,果然看见康熙坐在东间的炕上,侧头倚在靠枕上熟睡,膝上还摊着本书。
她压低声音:“怎么不叫醒皇上,挪到床上去睡?”
“最近山西雪灾,糟蹋了好几处民生,皇上忙着安排赈灾,已经好久没休息好了。奴才们就没敢叫。”
不仅如此,绣瑜还知道索额图跟明珠一党的人为赈灾的问题,在朝堂上吵闹不休。朝堂上的争斗对应着畅春园里大阿哥跟太子闹的那一场,恐怕才是康熙心累的根本原因。
已经是腊月了,民间在地主家做苦力的长工都已经返乡过年了,皇帝却没假可休。绣瑜在心底同情了他一秒。
“那也不能这样睡啊,成什么样子?”她带着宫女缓步上前,轻轻替康熙除了靴帽,松了腰带。接过薄毯盖在他身上的时候,绣瑜突然发现他眉心攥起,额上皮肉松弛,已经生了浅浅的抬头纹。
她心里滋味莫辩,片刻才起身吩咐道:“熄灯,小厨房别熄火,做两样宵夜以备皇上夜里传膳。”
众人都低头不语,恍若未闻。
绣瑜不由诧异,却被人从后面拖住了手,身后传来一声轻笑:“你年轻的时候是个傲气的,如今年纪大了,倒贤惠体贴起来了。”
一众奴才见状,哪还有不懂的?赶紧退了下去。
年纪大了?呵呵。
绣瑜顿时觉得自己的一片好心都喂了狗,手帕拧成一团,在心底暴打某个不会说话的皇帝。
“臣妾年纪大了,皇上倒是越活越年轻,装睡拿人开心,如今老六都不会做这样的事了。”
康熙笑着起身,揽了她在身边坐着:“原是夸你的话,非要这样多心。朕比你还长七岁,你老了,朕只会更老。”
绣瑜没好气地说:“您可不能服老,康熙二十七年大选,偏远之地的备选秀女都已经在路上了呢。”
康熙大笑:“这话怎么有点酸呢?后年大选,老三老四都要有福晋了,朕怎能不服老?”
绣瑜大惊:“后年老四才十一岁。”
“妇人之见,指婚而已,老二老三的婚事办下来,怎么也得二三年才能轮到他。”康熙不以为然,片刻又长叹,“等太子成了婚,朕也可稍许卸下些担子。再花上个五六年,除了准噶尔的内忧,平了罗刹国的外患,把一个海晏河清的大清交到太子手里。朕就算对得起祖宗了。”
绣瑜更是诧异地瞪大了眼睛。皇帝都是终身职业,康熙却口口声声地说想早点传位太子。这不是咒自己吗?
康熙眼中流露出向往的光,似乎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朕年少时读陶潜的诗,总是不屑一顾,如今想来,倒是有些韵味。”
一向自比唐宗汉武的人,突然要学陶渊明?绣瑜眨巴眨巴眼睛,不知该说点什么。
康熙顿时反问:“怎么,你不信?”
信你这个到死还一边令老四代天子祭山一边令十四代天子出征的人就有鬼了!绣瑜在心里默默吐槽,嘴上只说:“皇上突然放着紫禁城不住,要去住南山底下的茅庐,叫臣妾无所适从。”
康熙蔑笑道:“你啊,就是太过狷介。这天下除了紫禁城,就只有茅庐可住了吗?那你置畅春园于何地呢?将来等孩子们都能独当一面了,咱们就到园子里住着,把那后湖再扩大些,湖边筑一小楼,再多添些花木,就如同江南水乡一般的了。”
绣瑜看到他说怎么收拾园子的时候,眸子里露出思索的光,这才意识到他竟是认真的。原来太子和大阿哥之间的暗潮汹涌,他不是没注意到。此时他也还不是那个贪恋权柄、妻妾子女一人不信一人不靠的暮年皇帝。
“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苹洲。”她直视康熙的眼睛,认真地回道,“臣妾等着跟您在畅春园御湖上击节而歌的那一天。”
康熙深深地笑了,扣了她的手在掌心:“一言为定。”
第二天一早请安的时候,胤禛果然让人捧了那把断崖,交与九儿:“古琴有灵,你得了它可要勤加练习,万勿令明珠蒙尘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