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没有再往上升,下了不知道几楼停了一次,没人进来,电梯门缓慢合上继续下沉。
小区的住户多为年轻人,并不是周末,这个时间这个点,整幢楼的住户几乎都处于外出的状态。
现在的年轻一代,邻里关系已经远没有上几代人那般的热情。虽然远亲不如近邻的话依然没过时,可年轻的一代,更喜欢相对独立的空间,包括邻里关系。他们认为,只要不杀人放火伤害他人妨碍社会,在别人需要帮助而自己也确实有能力的前提下伸出援手,其余的时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打扰是最舒服的相处方式。他们选择了这个城市选择了这个地方,就是看中了它的自由,因为忙碌而无法顾及对方的私生活。他们需要时间与自己独处,舔舐伤口修复心理,这里正好符合了他们所有的期盼。女人们可以闲暇时谈论化妆美容、服饰甚至是孩子,男人们可以谈论足球政治经济约着打球喝酒,男女之间也可以谈论读书或者约着喝咖啡吃饭娱乐,但不会有人过分关注彼此。他们可以热情友好的打招呼,也可以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和对方擦肩而过而不会被认为不礼貌。如关系亲密到信任,你可以对我倾吐心事而不会被第三人知道至少不会是从我的嘴里传播出去的,更不会有谁是小三谁因丈夫出轨而离婚谁过失杀人被判过刑谁有三十五岁未嫁是剩斗士等等那些乌七八糟的小道消息流传。那些黑暗的不想为外人知的过往,更不想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距离上的冷漠是仁慈,保持彼此间的冷漠,帮助在需要的地方,社区里的你我都是平等而独立的,就算有一天,A幢的A先生和Z幢的Z小姐在一起,或者D幢的D先生与E幢的X先生搬到一起同居了,这也是他们的选择他们的自由。
这与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德,甚至是当代的主流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可是,这确实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那种张家长李家短王家一点小事不出一刻钟便传遍整个小区的过分干涉私人生活的邻里关系,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人身的自由。阮玲玉因为受不住诽谤而轻生,而现在的年轻人,受不了父母逼婚以及社会特别是邻里的诟病而选择自杀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让社会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样一种看似和谐的邻里关系。
有人感慨:我辛辛苦苦从犄角旮旯里打拼到这里,为的就是享受冷漠的邻里关系。话糙理不糙。某些时候,我们需要冷漠,不要过多关注、过多的窥视别人的私生活。在日本,他们不会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讲电话都一步打扰到其他人的声音,看似冷漠,实则是一种温柔的谦和。年轻一代,就是因为承受了太多的目光,才坠落的比流星还要决绝,还要沉重。
过分的关心,只会加重对方的负担。除了能有好的打招呼之外,可以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除非一个愿给一个愿听。越长大不能容忍的东西就越多,也越来越任性,对于不喜欢的,是连看都是不屑于的。
偶尔的时候,冷漠并不是无情,恰好相反,是一种温情,温情的不打扰,温情的给别人留余地。
冷漠也是一种慈悲。
宓唐一只手拎着精致的手提包一只手在擦口红,酒红色的大衣一直到了膝盖下头,白色的裤子下面踩着十二厘米的高跟鞋,踩在光可鉴人的地板上,整个空间瞬间都充斥着“啪嗒啪嗒”声,十分有节奏感。
还没走到门口,只听得轻微的“嗤”一声,也就一秒钟的事,楼道里的应急灯已经打开了。
停电了,这时间算的真准。
她淡定的把口红收进了包里,踩着高跟鞋稳稳当当往出口走去。
终于出来,阳光依旧照着大地,洒在身上不冷不热。
她朝着对面楼走去。
这一片区有三分之二都是属于单身公寓,房子是她们毕业后买的,父母付的首付,她们自己还房贷。本来两人是打算就在同一层的两对门,能够相互照应,最主要的是能一起搭着去吃饭,着实是因为两人都是厨艺前途堪忧,只能寻饭搭子。可是在选房的时候出现了一点点的小偏差,两对门就那样擦身而过,取而代之的是相邻两幢的同一楼层的阳台相对,只要拉开窗帘,就能看到彼此,有时候也会文艺一把直接把要说的话用记号笔写在落地窗上进行留言交流,两人也居然能玩得不亦乐乎,甚至还买了望远镜。既然是天意,那就暂时保持一定距离吧,距离产生美,也防止提前而来的审美疲劳,虽然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磨合已经对对方的习惯性格摸得一清二楚不太可能出现那种友尽的冒犯,不过连古人都说距离产生美,那她们就欣然接受,保持一点点距离,给彼此留一点点的私人空间,那生活可能会更美好一些,即使她们分享彼此的不为人知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