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熹:“……”
刚好是月底,顾不白便趁着今晚月色宜人,把这一月的收支算了算,最后收入远远大于支出,他不禁感叹道:“从我出生开始,就没见过每月有这么多收入了。”
顾小白捧着白花花的银子,也十分感叹:“姑姑可真是金水流的福星。”
古熹从出生以来也没一次性见过这么多银子,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银子,竟然全是她赚的。
她掐了自己一把,有点痛,是真的。
顾不白把银子放回木盒里,郑重地交给姑姑,说:“姑姑,按照约定,这些都是你的。”
古熹好似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还欠你们钱呢,先还一部分吧。”
顾不白善解人意地一笑:“没事,姑姑,来日方长。”
☆、第十七章
古熹的相亲小课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贾晓婕不遗余力地推广之下,姑姑的名声在她那个圈子里打响了。
不少姑娘们慕名而来,加入了课程的学习中。
一时间,姑姑名声大噪。
半个月时间一晃而过,古熹现在已经有了十二名学生。她把这十二名学生分为两批上课,一批六人。两批都是下午上课,每次课程半小时,第一阶段的课程总共二十天。
贾晓婕和她的婢女春心本来只交了十天的钱的,后来又给了十天的钱,于是,她们便成了前两位把第一阶段课程上满的人。
古熹的授课经验也每天不断的讲课当中积累增加,她现在即使不看顾不白写的手册,也能讲上几句了。
她的储蓄也越来越多,金水流里添加了新的马车,新的凳子桌子……古熹三人也添置了一些新的衣服等,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
伙食明显改善,这段时间下来,不仅古熹自己长了点肉,连长生和驴哥也胖了一圈。倒是顾不白和顾小白,竟然没怎么长肉。
古熹十分羡慕:“你们怎么吃都吃不胖,真好啊。”
不过也有挺糟心的事。
比如某家店见金水流重新热闹了起来,便在城中散布了一些金水流的小道消息。
这小道消息包括,金水流的创始人是个男人,他不知廉耻和一个男人私奔了。此外还有诸如“金水流风水不好,每晚见鬼”、“自从买了金水流的产品,每晚做噩梦,每天在破财”之类的消息。
古熹听了自然气愤不已。
这半个月以来,她已经越来越有老板的自觉了,在心中已把金水流当成了自己的责任,把顾不白和小白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她有时候夜半无眠时会想起以前的生活,但确定的是,不想再回去。她的下半辈子在金水流。
至于她家人……她本就从小无父无母,是姑姑古大美养大了她。但姑姑……她还是离开得好,免得再拖累她姑姑,惹得别人说闲话。
既然已经把金水流当家了,古熹和顾不白、顾小白也就家里的家务分配问题做了商量。最终,他们定下了古熹和顾不白轮流做饭,古熹买菜,顾小白打扫,男女衣服各自分开洗的规定。
长安西市的菜场就在金水流不远之处,与玉京巷隔了一条街。
这天下午,古熹上完课后照例去买菜。
西市整体的收入水平虽然比不上东市,但更为热闹。古熹在金水流住了一段时间,每日出门买菜,来来回回的,自然也认识、眼熟了不少人。于是这一路过去,便几乎是打招呼打过去的。
每日下午菜场都有些农民们当日刚摘的新鲜蔬菜,古熹主要就是买那些。她和顾不白顾小白在这点上是看法相同的,要吃就吃新鲜的蔬菜。
这家卖青菜的摊子是古熹几乎每日都会光顾的。她和卖菜的大伯已经很熟了。
大伯见她来了,就说:“特地给你留了几把嫩的。”
古熹笑着道了谢,爽快地付了钱。
京城物价不便宜,比古熹之前住的乡村物价来得要高。但没办法,不买就没得吃,而且这段时间以来她确实也赚了不少钱,花起钱来就没有多心疼。
在菜场逛了一圈,菜篮子里很快便装满了菜。
古熹翻了翻,觉得差不多了,便打道回府。
从菜场回金水流,有一条近路。只不过这条近路不知怎么的,也荒凉了,走的人很少。
古熹怀疑是不是闹过鬼。她今天不知怎么的,脚步一拐,就走进了这条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