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之穿成极品他妈_作者:易楠苏伊(校对中)(727)

2018-10-25 易楠苏伊

  林文林昨天就已经听说,王家村养鸡场这边来了许多生产队的干部过来参观。

  他担心这些人定的鸡苗太多,到时候他那一万五千只就泡汤了。于是不等吃完晌饭,他就招集人手就过来。

  林文林虽然有点心眼,可他也不是那种奸猾之徒,还是有着乡下人淳朴的一面的,听到对方的问题,也没藏着掖着,实话实说,“是啊。”

  那男人又问,“我能去你们生产队看看吗?你放心我们绝对不会偷东西。”

  林文林有些懵,脸上带着几分不解,“我们生产队的鸡没有他们这么多啊。只有一万五千只。规模太小了。”

  那男人才不在乎这些,虽然这个生产队都说他们怎么有钱,每到年底能分到好几百块钱,可他还是不信。他想到周边看看,如果他们过得也不差,他才相信。因此他摆摆手,“没事,我们不介意。”

  林文林点头应了,“行啊!”

  于是又有好几个生产队的干部到林家村那边考察。然后他们发现这边也发展得很好。

  在农村乡下,最喜欢的就是跟风,如果王家村生产队真得有钱,那他们应该会带动别的生产队。毕竟总要沾点亲带点故。不帮不好。

  如果林家村根本没富,他们就会认为这王家村是上面领导弄出来糊弄大家伙的。可谁成想林家村也发展得很好。

  这事不是假的。于是他们真的相信了蒋县长的话,这鸡真是好东西。

  于是在别人都定五百只,他们就定了一万只。

  参加团一共在王家村住了七天,基本上都学会了养蚯蚓。

  他们是最晚一批定小鸡苗的,按照顺序来,自然不可能先分给他们。

  所以要等至少一多个月才能轮到他们。

  不过大家伙还是非常高兴的。毕竟他们还待回去布置养鸡场,买材料,也搭成王家村生产队一样的网子。

  直到这些人都走了,钱淑兰才开始翻看孙大琴记录的定购本子。

  一共来了三十二个生产队。最低的生产队定了一百只,估计也是给蒋县长面子。

  最高的生产队定了一万只,看来是相信他们生产队能带他们赚钱。

  总数一共是六万两千七百只小鸡苗。这项收入就是一万两千五百四十块钱了。

  再加上附近几个生产队之前就定了十万只鸡苗,这项收入就是两万块钱。

  加起来一共是三万两千五百四十块钱。也是他们养鸡厂的开源项目了。

  第258章

  自从去年12月开始,m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截止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别看刘关县县土地贫瘠,可也要接受五千多个知青。

  一大早,钱淑兰送完小敏上学,就被王守泉和钱明华叫过去一起欢迎知青下乡。

  他们是开着拖拉机去的,在快到县城的时候,钱淑兰突然把拖拉机停下来了。

  “婶子,你怎么停了?是没油了吗?”王守泉急了,可别晚了呀。

  钱淑兰侧头看他,“咱们生产队这次来了多少个知青啊?”

  王守泉喜滋滋地道,“我们生产队有十五个,是所有生产队里最多的,其他生产队才五六个。”

  钱淑兰只听数目都要气炸了,可瞅见王守泉的态度,心里暗暗吐槽这王守泉是不是傻呀,这事儿有啥好高兴的?

  她准备跟他掰扯其中的道理。这些从城里来的知青都是在校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惹了多少事啊。他们只有一腔热血却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被别人煽动就到处搞破坏,激进又自以为是。

  王守泉还以这种热切的态度去迎,这是嫌他们生产队过得太安生,非要闹出点乱子来吗?

  钱淑兰从身上掏出一瓜子来吃,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你知道这些知青为什么下乡吗?”

  王守泉挠了挠头,有些困惑,“不是过来支援我们农村建设的吗?”

  钱淑兰翻了个白眼,她就说嘛,这娃肯定是被陈书记和周社长给忽悠的。要不然为啥别的生产队才五六个,他们却是其他人的三倍。

  她把瓜子皮往路边草丛里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呲,“支援我们农村建设?咱们哪里需要他们支援?学校,地里,还是养鸡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