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之穿成极品他妈_作者:易楠苏伊(校对中)(735)

2018-10-25 易楠苏伊

  众知青脸都绿了。

  这天中午,钱淑兰到大队仓库这边登记账目,王守泉正在查看邓兴明记的账。

  王守泉听到她起知青的事儿,忍不住又重复一遍,“三婶子,你是说要选两个表现好的知青,到养鸡场扫鸡屎?”

  钱淑兰点了下头,“这事等他们收到家书之后再宣布吧。”

  王守泉有些惊讶,“为啥呀?”

  他一直以为三婶对这些知青没好感的,所以才让他们下地。可谁成想,三婶居然肯让他们进养鸡场。

  钱淑兰也是没办法。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哪里会老老实实种地呢,眼前的形势不过是因为被逼无奈。她叹息起来,“上面是不可能让他们回去的。短时间内这些人还能坚持,可时间一长,哪里还有那个毅力,估计会有人开始走歪门邪道了。”

  钱明华从外面走进来,听到她的最后一匀话,纳闷起来,“他们能走什么歪门邪道?”

  钱淑兰也只是听她奶奶说起过的。插队的时候,有许多男知青在乡下结了婚,等返城之后就音讯全无了。

  还有些女知青嫁给乡下人,也生了孩子,回城之后连孩子也不要了。

  据她奶奶说过,几乎很少有人留下来的。大多都是一去不复返了。

  钱淑兰把接下来的情况一说,钱明华和王守泉瞪时变了脸色。

  王守泉有些难以置信,“难道他们这些人就不回去了?”

  王守泉一直以为他们插个一两年队就回去了。怎么照三婶子的意思是长期扎根了呢。

  钱淑兰略想了想,“短时间内应该回不去吧!过个七年八载的说不定能有机会。”

  王守泉和钱明华对视一眼,心里都开始打鼓。

  这些城里来的知青,年龄最大的都有二十,最小的有十五。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可不正是结婚的年纪嘛。长得白净又漂亮,比他们这些乡下小伙子,大姑娘长得好看多了。

  再加上乡下人又没见过什么世面,如果这些知青们用花言巧语一勾,可不就一勾一个准。

  为了不想干活,这些知青就跟乡下人结婚。等回了城,知青们就会把这些乡下人踹了,觉得乡下人磕碜,丢他们的脸。

  王守泉略一思索就明白钱淑兰的意思了,“三婶子,您是想让他们先吃过大苦头,再来干扫地的活,就不会觉得日子太难熬了。”

  钱淑兰点了点头,“就是这个意思。”

  扫地也就是脏一点而已,并不需要太弯腰。比下地拔草可要轻快多了。

  只要不是太好逸恶劳的人都能干下去的。熬个七八年,就能有高考的机会。

  钱明华也觉得这主意不错,让这些人有了点希望,也省得他们动歪脑筋,“我觉得等夏收之后再宣布这个决定比较好。”

  王守泉也点头同意。估计等夏收之后,这些人应该能收到家书,就知道他们是回不去了。

  在他们最难过的时候给他们一点希望,也省得闹腾起来。

  钱淑兰在仓库这边登完账,就直接回了养鸡场。

  孙大琴正在凉棚下记账,看到她来,立刻从凳子上站起来,急赤白脸地样子,“娘,你快帮我劝劝丽珍吧。”

  钱淑兰拍拍她的手背,“咋地啦?”

  孙大琴苦着脸,“娘,丽珍要搬到省城去住了。”

  钱淑兰‘哦’了一声,随口道,“那不挺好的嘛。这小两口也不能一直分开两地吧。”

  这应该是正国做的决定。这小两口非常有意思,别看徐丽珍比正国大三岁,可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徐丽珍全听正国的。

  过年的时候,正国就跟她说过,省城特别乱,比县城乱多了。

  想想也知道,她那符纸并不是特别有效果。

  刘关县的百姓们相信,是因为之前有过一次预言,而且还成功了。

  可其他地方是第一次,大家只能算是半信半疑。

  现在闹事的红卫兵们全被弄到下面来了,省城应该恢复原样。

  正国想接丽珍过去,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

  孙大琴却受不了,正国是她最喜欢的儿子,他在省城上班,那是没办法。

  于是她把一腔热情全都转移到龙凤胎上面了,天天都带着丰产去看小宝宝,时常给小孩子买吃的,做衣服之类的。

  现在乍然听说,对方要去省城,她哪里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