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阳光明媚,刮了几天的北风也在今天停歇了。
正军结婚的好日子,钱淑兰是长辈自然不能不出席。她让柳月琴带昨晚的两人去养鸡场参观。
钱维汉开着拖拉机带着正军,正国,小毛驴,钱月涛和王守礼到林家村接新娘。
这些在县城工作的家人,昨天下午全都从县城请假回来了。
正军穿着一身崭新的黑色中山装,坐在凳子上,他的眼里是藏不住的喜悦。
王守礼作为长辈,专门负责发喜糖。
到了林家村,林文林和他媳妇穿着一身新衣站在堂屋门口招待来客。
跟老王家不同的是,林家并没有摆宴席。
来客上门都是送喜糖和发香烟的。
到了吉时点鞭炮,新郎和新娘上了拖拉机,车上的小伙子们全都要步行回去。
林家村的社员们全都一脸羡慕地看着拖拉机上的两人。
能嫁到王家村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一件事情。
他们生产队已经蝉联了十届先进生产队,工分值更是碾压别的生产队的。
听说工分值最少的人家都能分到三四百块钱,最多的能有上千。
许多生产队都想把闺女嫁进王家村,纷纷找媒人上门说亲。
王家村的小伙子应该是这十里八乡最不愁娶媳妇的了。
到了老王家,一行人踩着点进门。然后由王守泉主持结婚流程,宣誓结束之后,就是吃酒席。
今年的收成不错,王家村接连好几户人家娶媳妇都办起了酒席。
钱淑兰也就随大流办了酒席。
宴席的水准也是综合前几户人家的,并没有太奢侈。
现在还是特殊时期,他们好好过日子都有可能招坏人,如果办得太出格,更加会成为别人攻击他们的把柄。
每桌准备了十六样菜,八凉八热。
荤菜是就地取材的,红烧鱼,红烧公鸡和小鸡炖蘑菇。
其他的素菜,多数都是干货,毕竟冬天的素菜还是相当不便宜的。
有凉拌萝卜条,醋溜大白菜,大白菜炖粉丝,小炒外婆菜,酸辣土豆丝,红薯丸子,凉拌菠菜之类的。
主食就是杂粮馒头,里面掺了玉米面和高粱面。
虽然王家村都是同一个姓,可也有亲疏远近。
像近亲,钱维汉,柳月琴,许翠兰和吕秀红这几家,都是全家过来。
其他人家都是只能来一个的。
但即使只来一个,要准备五百多口人的饭菜,也是不容易的。
好在,老王家有钱淑兰这个作弊器。
前几天,她特地到县城走了一圈,回来的时候就带了一车厢菜和粮食。
这次不仅仅是生产队的人过来凑热闹,就连知青们也一起来了。
年底分钱的时候,除了葛小云和苏爱国分到了七十三块,其他人只分到三十多块钱。
粮食倒是跟大家一样多的,可他们不如乡下人勤俭节约,日子过得磕磕巴巴,经常暴饮暴食。
这次听到老王家要办喜事,最高兴的不是老王家的人,而是他们。
因为他们能吃顿丰盛的饭菜了。
他们没粮票,所以即使手里有点钱,他们也买不到东西。
可吃酒席就一样了,只要出一份礼,就能吃一顿好的。
农村的礼并不重,普通关系只要出五毛钱就行。但却能吃上一顿有鱼有肉的晌饭,真是再好也不过如此了。
除了魏建设依旧在公社劳改,其他知青们都来了。
进来之后,全部都跑去登账,就怕其他人以为他们是来吃独食的。
孙大琴看到这一伙人居然也来了,靠近婆婆,“他们怎么也来了?”
钱淑兰摆摆手,“来就来吧。左右他们也不是吃独食的。”
孙大琴一想也是,也就没有说什么。
等上了酒席,村里人夸他们宴席办得好。这次钱淑兰没有负责做饭,而是在附近生产队找了一家专门接喜宴的人家帮着做菜。
这些知青们见村里人并没有对他们的到来有什么意见都松了一口气。
沈艳红原本还有些忐忑不安,可见大家伙都没什么反应,一颗心也终于放下来了。
“我们先去找厂长吧。”孔秋云原本是有些心虚的,毕竟不请自来,要是被主家赶出去,脸可就丢大了。
“厂长,恭喜恭喜!”孔秋云笑着给钱淑兰道喜。
钱淑兰笑着点头,“你们也来了?以后你们多跟村里人接触,咱们村人大多数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你们也别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