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之穿成极品他妈_作者:易楠苏伊(校对中)(927)

2018-10-25 易楠苏伊

  谢白英忙点头,“对,对!”

  正国两口子的到来,让谢白英很是高兴。

  谢白英也把自己的打算跟他们说了,“我准备回北京一趟,听说上面要归还我的房子,我得去把房子收回来。要不然岂不是便宜了别人。等房子拿回来了,我就跟着你们过。我们谢家只剩下丽珍和佑林,我舍不得离开他们。”

  徐佑林因为在县城上中专,离得比较远,所以没有一起来。

  谢家有个从祖上就传下来的三进四合院,旁的他都可以无所谓,这四合院是祖产,他不能不要。

  正国略想了想就道,“不如我陪您回去吧。您年纪也大了,您的房子肯定被人占用了,我给您处理。”

  谢白英头发就像满树梨花似的,就算上面给他发下房产证明,他都未必能把那些老赖们赶走。

  谢白英有点迟疑,“你的工作咋办?”

  正国拍拍胸脯,笑道,“没事,我请半个月的假就好。您这事比较重要。”

  徐丽珍感激地看了眼丈夫。

  钱淑兰在旁边插嘴,“你这去一趟也不容易,不如帮董老师的房子也给收回来。”

  正国立刻答应,“行啊。”

  董建林笑着朝谢白英道,“您这外孙女婿可真孝顺。”

  想到自己那孝顺的儿子,董建林的心再次按捺不住了。

  因为正国要跟着一起去,所以他当天下午骑着自行车到火车站买了两张火车票。时间跟董建林是一样的,刚好三人可以一起走。

  钱淑兰给三人做了许多干粮,又叮嘱正国一定要照顾好两位老人。

  正国都一一答应下来。

  第337章

  时间很快进入1977年。这一年的八月,上面终于爆出要恢复高考的消息。这次不单单只是小道消息,邓同志组织了许多学者开会,广播和收音机都能听到这则消息。

  许多知青们都陆陆续续接到家里发来的电报。

  虽然上面还在商讨,可这些知青们却是真的相信了。

  这时候地里的麦子刚收上来,下一茬的玉米和红薯还没种下去。这些知青们却丝毫不管不顾,全都待在知青点学习,连屋也不出。

  王守泉瞅着都到了上工时间,居然没有一个知青出来,气得半死,气势汹汹地想去喊人。

  钱淑兰飞快拉住他,“叫他们干什么?如果他们真的考上了,不就回城了吗?留他们在咱们生产队,活没干几个,还得分粮给他们,你傻啊?”

  王守泉有些迟疑。

  钱明华觉得他小姑说得有道理,忙附和,“就是!都走了才好呢。反正他们工分不够,咱们也能少分点粮食给他们,随他们去吧。”

  王守泉这才不管他们。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知青们都没有再出工。

  到了十月,上面终于有明确通知,断了十年的高考终于恢复,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上面还特别强调,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

  最主要的是上大学是免费的,每个月都有津贴和口粮。

  这下子,许多人都心动了。四处开始借书抄书。一时间知青们跟村里人走动十分频繁。

  钱淑兰很快发现有许多人都过来找小敏问问题。

  理由很简单,因为小敏就是应届毕业生,跟那些断了好几年的人相比,她忘得并不多。

  因为上面刚刚拨乱反正,受时间、教材、考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次考试并不是全国统一进行,而是由各省、市单独组织安排命题、考试和阅卷等一系列工作。

  这次高考时间定在十二月,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所以一开始并不相信高考这事的人,考得并不是很好。

  小敏和柱子却是所有人中最拔尖的。两人分别考了全省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

  只是关于选学校,两人都有了分歧。

  钱淑兰一开始以为小敏会选中央美院学习国画,但她却想报京都大学的考古专业,让钱淑兰大跌眼镜,两位老师也都很惊讶。

  姜淑惠拉着小敏的手,“为什么不选美术?你这成绩上中央美院绝对够格的。”

  小敏有点不好意思,“我想学考古,我很喜欢它。等上了大学,我也可以跟着你们一起到学校里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