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把他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把这片光辉锦绣的未来宏图,千秋万代的皇图霸业,像是一幅恢弘壮阔的画卷般展现在了他的眼前,不再像以往那般遥不可及,而是仿佛只要他一伸手就能抓住。
就在这一瞬间,镇西王已经做下了决定。
“快起来。”镇西王伸手扶宋哲起身,“宋先生今日这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若不是宋先生点醒,本王至今还不知路在何方,白白错失了这次良机。”
宋哲大喜:“能得王爷下定决心,宋某百死不悔!宋某提前恭贺王爷旗开得胜,霸业终成!”
镇西王大笑:“本王若是能成大业,宋先生当居首功,待本王登上皇位的那一日,必封宋先生为相!”
宋哲深深下拜:“谢王爷……不,谢主隆恩!”
……
在这之后,益王仍然在军营中“卧床养病”,而镇西军的攻势却一下子变得凌厉疯狂起来。
河平军和延平军在一天之后赶到京都,从镇西军的包围圈外面夹击,但因为兵力太少,仍然起不到多大效果。
从南方来的边境军还要七八天才能到京都,御林军绝对撑不到那个时候,而且京都城内囤积的粮食也已经不多了。满城数十万人口加上三万御林军,粮食的消耗量大得惊人,开始时那两天囤积的一点根本撑不了多久。
要是粮食耗尽,百姓们开始挨饿的话,必定又会引发动乱,守城更加困难。
守城兵力严重不足,京都除了各府里的府兵侍卫、百姓里的大批男丁被征用以外,但凡稍微会武的达官贵族子弟,不少人也都上了战场。
太子亲自在城墙上驻守,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回过太子府,谢渊渟也在那里,还带着唐侧妃所出的一个庶弟,十皇孙谢正熙。
谢正熙才十二岁,早早就跟着太子开始练武,现在已经小有身手。京都御林军守城艰难,太子和谢渊渟前去援助的时候,他也吵着闹着要去。
唐侧妃拦着不让他去:“你才十二岁!征兵最小的年纪都还要十五岁呢!别胡闹,快回去!”
谢正熙不服气:“十二岁又怎么样,家里好几个侍卫一起上都打不过我!我也能上阵杀敌!”
唐侧妃被气得不轻:“你没上过战场,知不知道战场上有多危险?刀剑无眼,一个不小心出了事怎么办?你看你哥哥,他就知道待在家里,好好陪着母妃!”
八皇孙谢正楠已经十七岁,按理说到了可以上阵的年纪,但唐侧妃拦着不让他去,而且他自己本身也没有这个意思。贵族官家子弟上不上战场,完全是出于自愿,所以并没有人逼他。
谢正熙小小声地嘀咕:“那是因为八哥哥胆小,而且他武功还没我好呢……”
谢正楠在旁边听见了,脸色微红,有些尴尬。唐侧妃连忙安慰他。
“你弟弟人小不懂事,别听他的。上阵杀敌那是将士们的事情,你们都才多大年纪,多你们一个少你们一个又不能决定赢不赢得了,去了也没多大用。在家好好待着,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你们万一要是出个三长两短,母妃就没法活了。”
谢正熙仍然不服气,一脸严肃地:“母妃说得不对,父王说过,要是人人都觉得少自己一个没有影响的话,整支军队里就没有一个人会去全力杀敌了。我们虽然不是军队将士,但也在京都里面,京都要是被攻破了,我们到时候会更危险。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唐侧妃简直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
谢正楠和谢正熙都是她亲生的,谢正楠早出生五年,因为太子妃被关在庵堂里,一直是由她自己带着。但谢正楠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太子对他不怎么满意,后来再出生的谢正熙在三岁之后,就变成了大多数时候由太子自己亲自来带。
所以谢正楠跟着她的时间居多,谢正熙跟着太子的时间居多。谢正熙从小由太子手把手地教导长大,深受太子影响,耿介端方,比性子和软的太子还要刚硬上几分。而且小小年纪就一副正经严肃的样子,甚至常常对唐侧妃说教,弄得唐侧妃又气又笑又无奈。
这时太子正好经过,听见了谢正熙的一番话,过来赞许地拍了拍他。
“说得不错,平日里教你的倒是记得清楚。”
谢正熙欣喜地抬起头:“那父王,我能跟你和七哥哥一起去守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