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风月几时休_作者:乔树十五岁(3)

2018-10-22 乔树十五岁

  小沙弥离开后,青年却并不着急入禅房休息,只是吩咐身边跟着的少年整理随身之物,自己则又沿着山寺中交错转折的游廊信步闲游。

  寒山寺依了山势而建,隐匿于山林之间,唯独高耸的钟楼和重檐飞角自满山的苍翠延伸而来,叫山脚的游人发现端倪。这山寺几经朝堂翻覆年代悠远,多番修整,虽不见堂皇富丽之姿却依旧整饬严谨,庄严稳重。

  青年倚在一处游廊的栏杆上,见东面钟楼安静屹立,此时钟声已歇,万籁俱寂,墨色里入目的松柏都失落了颜色,被夜色吞没,却只见那一座钟楼仿佛在静谧的时间里延展,站成永恒的姿态,似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这样的夜晚,仿佛时间的绵延流动都凝滞于此刻的安宁。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他发现自己竟于此刻第一次明白了千年前庄子的逍遥。

  而当他再凝神细看钟楼,见钟楼之上不知何时仿佛立了个白衣的女子,却只是个朦胧依稀的背影。

  然而只这一眼,却叫他平白生出一股悲戚之意,却说不清是为自己此刻的境遇,或是为着远处钟楼上那看不分明的背影。

  那般隔绝了尘世的亘古的孤独。

  晨起阳光熹微,苏州城里的每一寸瓦片石板都一点一点苏醒过来。

  青年今日依旧是一身的青衫,身后跟着的少年的目光却流连于姑苏城内各色的店铺摊贩之间。

  苏州城里的新奇玩意儿自然比不得京都的稀奇,街市也并不像在京城那般繁华喧闹,只是隔绝了繁华安居一隅的小城亦隔绝了北地朝堂的明枪暗箭,锋芒毕露,才是真正的江湖之远。

  他们站在屋檐下,抬头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铁铸般质感的瓦片,周围是交叉错杂的小巷街道,耳边是软糯的吴语呢喃。

  一株老槐树的枝丫从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横斜而出,树荫隔开阳光,寂静一隅,这里鲜有人闻。

  层叠的瓦片,墙头的青苔,没有多少斑斓颜色的渲染,观之厚重,直入人心的力量。

  “大人,既已到了苏州府,是否应先去拜会知府大人。”

  青年仰起头,透过满树枝叶落下来的太阳光碎片让他微微晃了神,脑海中那道尖利的嗓音突然在此刻划开他记忆的帷幔,那道贬斥的旨意又再一次响彻了他的时间:

  “迁国子监正六品司业沈望山为苏州学正,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无诏,不得返京。”

  诏书甫下,第二日便要他离开京都。

  从此他不再是北京城里朗月入怀的翩翩公子,不再是是国子监最年轻的太学博士,亦不是那万历朝堂慷慨执言的少年郎·····

  他曾一日看尽长安花,却一朝获罪,在未及冠的年纪就跌落云端,被踢出了朝野,远离了他的庙堂之高。

  “不必,不过是个学正的虚职,上意令我不得签书公事。这知府早一日拜会与晚一日拜会有什么要紧,况且恐怕此时,众人都避我不及,知府如何会见我。”不过几日,他眉宇间风霜尽染,已不复在京都时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连话语都低沉沧桑了几分,“还有,阿青,以后莫要再唤我大人。”

  “是,公子,”身边那唤作阿青的少年恭敬地回道,“那我们现在先去拜访何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十里秦淮,灯火辉煌。

  运河沿岸,灵秀锡常。

  正在此时,他们听到有孩童的声音从附近的一处茶楼中传出,煞是清脆好听,接着便见一群孩童大约有七八个的样子,手里都握着糕点从茶楼里蹦蹦跳跳着跑出来,一边仍旧念着那几句童谣,向远处跑开去。

  书画文杜,吴门俊郎。

  小荷尖角,南城馨香。

  山林咫尺,思琼才扬。

  麒麟吐哺,凤凰来翔。

  “公子,阿青也曾经听到过这几句,可后面的似乎应该是‘烟花三月,淮左维扬。山环水绕,润州醋香。江东弟子,多才俊郎。’”说着那少年挠挠头,向着沈望山疑惑道。

  却见一旁的公子突然笑了,说“阿青,去杜府。”

  “不知公子所说的,是哪个杜府?”

  “书画文杜的杜府。”他说着便抬脚走进了那座茶楼。少年仍旧似懂非懂的模样,却只得疾步跟上。

  沈望山和身边的少年选了一处坐下,便向隔壁桌坐着的一位着灰色宽袍的男子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