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城陶_作者:甜羹(12)

2018-10-21 甜羹

  月族的族人少了,这并不是一瞬的事,仔细回想,其实从牛陶小时候,也许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

  往往她前两天还在这家院子里的青梅树上摘果子吃,再两天以后,这家院子就空得只剩院子里这棵,落果都无人收的梅树了。

  住在她家左边的原本是陈家。陈阿爷是樵夫,上山挑柴到寨子里换粮食,或是采山上的药材卖钱。

  陈阿爷每回上山总能带点有意思的东西回来,像是尾羽极长的野鸡,三人长的黑蛇蛇皮,毛发又长又硬的野猪,还有次给她带了一只灰白相间的野兔,可把她欢喜坏了,有段时间她连睡觉都要抱着兔子,也不怕臭。后来,陈阿爷不上山了,因为陈家阿叔在山下和中原人做木材生意,他们全家人就全都搬走了。

  还有她从小玩到大的胡大块,一个从小一起爬树抓鱼的圆脸傻小子。突然有一天,红光满面、意气扬扬地对她说要去外面,说是去外面能有大出息,于是出去当学徒了。说实在的,牛陶都怀疑以胡大块这虎头虎脑的样子,在外面能学什么,能不被欺负就好了。

  还有,王大夫家的小孙女,也就比牛陶长了两岁,年初就嫁到山下去了,据说嫁的很好,把家里人都带到山下中原人的镇子里去住了,家里就剩下王大夫还住在月族里。

  还有……

  的确,就要没人了,月族。

  牛陶知道族长在急什么。

  你说月陶重要么?它不过就是一个土陶器。有它,也换不来钱,日复一日月族人照样要为五斗米奔波,要填饱肚子。六月六那日还要被几乎全族的人评头论足:比起去年如何如何,比起上一任月陶人做的如何如何。

  你说月陶不重要么?那么节日、欢笑就没有了那个源头,相聚就少了那个理由。忍受了长久分离的人们该用什么安慰自己继续这种艰辛而不停歇的劳作?

  有很多时候,那些习以为常的器物恰恰是灵魂的寄托。

  只是劳劳碌碌的人们沉浸在每日的油盐酱醋中,看不分明而已。而等到意识到的时候,也只能空叹一句,什么都挽不回了。

  人心的破口不需要很大,甚至都没有导火线,都是极其缓慢的毫不起眼的,然后突然在某一个时刻,如同沙过指缝,眼睁睁地看着人散楼空。

  人心如散沙,大约如此。

  只怕今年六月六要是见不到这样一个土陶器,月族的人心从此就要散了。

  牛陶相信族长的担心不仅仅只是预感,它是未成型的现实。

  可是,现在的膏泥做出的月陶全都是脆的,一烧就破的。

  但,作假吗?

  牛陶平日里再插科打诨,她也绝对不会拿月陶开玩笑。

  “族长,你再给我五天。”

  族长看着牛陶,还是点了点头。

  叩叩叩。

  突然间响起了敲门声。

  “是我。”门外响起的是应琰的声音。

  牛陶觉得有些奇怪,这个时候他找来有什么事。

  “请进吧,应大人。”族长开口。

  应琰推门进来,又转身将门关好。这串动作让牛陶更摸不着头脑了,这个人想要干什么?

  “在下在门口听到了两位的对话。”应琰这句话简直是平地惊雷,牛陶脑子嗡的一声,下一瞬就要拍床而起,又听到他说,“在下愿与牛陶姑娘一同找膏泥。”

  听听,听听,听墙角的人居然还能这么理直气壮。应琰连话音都没落,牛陶就直接把话扔了过去,“你都听到了什么!”说得又急又厉。

  应琰不急不慌,还上前一步,“全部。”

  牛陶再不耽误,直接从床上窜起,向应琰伸手扑去,那架势分明是要与应琰拼命。

  出人意料的是,应琰非但没被扑倒,还将牛陶的双手死死定住,牛陶这方还想用老方法去偷袭,这刚伸了脚,却不想应琰更快一步,一个巧劲将牛陶推回了床边。

  这个人,果真来者不善。

  牛陶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认同自己对这位参护一以贯之的敌意。

  他刚刚这一招一式,就足以证明他往日表现出来的那文弱样全是狗屁。

  他很聪明。

  要知道在一个霸道的陌生部族,没有什么比一个弱不禁风的文官更能让人放松警惕。而如今这位已经在月族里“闲逛”了两月有余的应大人,终于露出了他的“狐狸尾巴”。牛陶绝对相信,这个京官,绝不会是他表现出来的那般“不作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