姽之婳_作者:三千世(77)

2018-10-17 三千世

  或者说,背后的人居然如此干脆,直接断了一切线索,弃车保车了。

  周御史以为的买通人证、编造虚假物证、以及权势逼迫之类的事根本没发生,对方居然真的抛弃了这两个部曲,将事情抹平了。

  说实话,比起制造伪证翻案,在周御史看来,这样干脆利落地切断一切线索,并要求两个罪犯直接认罪,反而更能体现背后之人的威势和狠辣。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能让这两个案犯心甘情愿地去死,这是多大的权势和能力?

  周御史抿唇,他的手忍不住握成了拳头。

  是不是重景帝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最开始才让镇国公过来审案?

  作为军方的旗帜,镇国公在这件事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还是说,大楚朝的诸位都督们全都是铁板一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楚朝本就武将重于文臣,毕竟国土太大,需要镇守的地方太多,又距离京城极为遥远,不少镇边大将在辖区都有极高的权势和威望。

  他们不仅掌管军务,还对地方政务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若是此风不抑,长此下去,前朝唐末藩镇割据的祸事就极可能再度发生。

  周御史冷着脸说:“既然案犯已经认罪,那就投入大牢,秋后问斩吧。”

  周御史说完这句话后,仔细观察那两个案犯的神色,结果他只看到了沮丧和后悔之意,并无丝毫怨怼和憎恨,这更让周御史心惊肉跳。

  这种掌控力太可怕了。

  如此想来,这案子的确不重要了,周御史下定决心,回去就写弹劾的折子!

  杜文清唔了一声,一拍惊堂木:“既然如此,将犯人压下去。”

  他将手边的卷宗收拾了一下,对大理寺卿刘桐和刑部侍郎张大人说:“既然案子结了,那就将李静仁流放吧,李静仁那个倒霉蛋的兄长也放了,让他去医馆照顾张老汉。”

  于是这个案子就审完了。

  全程围观听完了这个案子的荣华公主没说话,谢宁看到荣华公主在沉思,也没打扰她,而是命令车夫直接驾驶马车回家。

  荣华公主坐在马车里,她喃喃地说:“事情到此为止了吗?”

  不用谢宁回答,荣华公主就突兀地明白了一件事。

  这个案子反而是个开始。

  背后掌控那两个案犯的思想之人太过狠辣,想必宰相等文臣是不会任由军方继续如此强势的。

  那负责这个案子的太子兄长打算怎么做呢?

  这个疑问在重景帝心中也有。

  虽然重景帝已经得到了镇国公递过来的消息,勉强放过了明远侯。

  可身为帝王,还是对这种局面感觉糟心。

  他将此事交给太子,也是希望看看太子如何应对。

  被无数人寄予厚望的太子接了三司递过来的折子。

  太子全都细细读完了,又看完了全部的案卷。

  杜文清的折子中规中矩,双方证词全都递上来,事情经过写的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最后杜文清做了总结,表示在太子的领导下,在刘桐和张大人的建议下,在周御史的监察下,本案圆满完结,有罪者伏诛,大快人心。

  太子摇摇头,将杜文清的折子放在一遍。

  杜文清身为京兆府尹,有些事有些话他做不得说不得。

  就好比他自己身为太子,很多时候都不能违背父皇的意思一样。

  太子又去看刘桐的折子。

  刘桐折子内主要是说此案审核时参与人数众多,广开言路,大家都提了建议,这才让案子能完美的进行下去,所以他希望太子今后也能多听多思,中正持重。

  太子微微蹙眉,他又读了几遍,才品出意思。

  这个刘桐真是个心思敏锐的人,折子里明着是说今后群臣办事都要多多听取采纳他人意见,实际上是在劝诫太子,莫因佞幸的只言片语,而闭塞言路之道。

  太子嘴角抽搐,他很不合时宜地想起了谢宁。

  哎,他倒是想找个佞辛在身边,可人家不乐意啊!

  ☆、第37章 婚书

  看完了刘桐的折子,太子拿起周御史的折子。

  周御史年轻气盛, 胆子可就大多了, 他直白地强调了那两个犯人被判罪时的反应, 干脆提醒太子,镇边都督即便卸任回京, 依旧对麾下的士兵有着强大而完美的掌控力,这可是极为严重的隐患。

  周御史表示:“长此以往, 兵丁将士只知大都督而不知陛下太子, 国将不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