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虽可耻但有用[穿书]_作者:西方不败(248)

  有的人不相信忠贞,只觉得婚姻就是随便睡睡就好,从而走向了感情的迷途。譬如扬言一生不嫁人的胡蝶。

  还有的人,本身就是时代的直接受害者——例如45岁高龄还未嫁的Cathy,只因为她曾错爱上个渣男,而该渣男妄想同时拥有多个漂亮女人,因为法律规定了他拥有如此的“权力”。

  至于更多的人,在这一场大变革式的婚姻法改革中失去了家庭。亲情的面具被生活摘下来以后,就变成了日复一日的暴力和折磨,甚至差点造成他们终生的不幸。譬如陆斐源和温彤的童年悲苦。

  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我觉得,那一场变革本身就是错的。

  她之所以写作《婚途》,就是要替他们——那些受苦受难的孩子们发出一个声音来——

  一代人走入了歧途,受苦的只是下一代。陆斐源、温彤、苏月娉、Cathy、胡蝶他们——都是时代的牺牲品。

  她将此书命名为《途经此婚》,用那些孩子的笔触写出那些恩怨纠葛,用孩子的眼光去揭开那一段伤痕。

  ——为的是,途径此婚,不再错付人生。

  ****

  书成于元旦前的某个下雪天。

  彼时,陆斐源坐在她身边,喝着咖啡,问她到底打算拖稿拖到什么时候,因为老婆扬言不写完稿子不搬出书房,陆斐源倒是催稿比她的编辑还积极。

  米冉随口一答:“好了好了,今晚我回去陪你睡。不用你独守空闺了。”

  于是男人发出迷之微笑。

  书商拿到了稿子,从审核到商量出版也就两个月的时间。

  《婚途》的热潮经历了一年的反复,随着特别法的出台,议论声渐渐消去,彷佛这个话题进入了末尾。但是随着这一本《途经此婚》的出版,《婚途》的话题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里。

  在书中,编剧米冉回答了《婚途》的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创作《婚途》?

  答:在我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看到了许多不幸的年轻人,他们的悲剧根源是出生于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我想让他们的故事可以去警醒世人,不再让悲剧重复上演。

  二:你觉得《婚途特别法》是反人权主义的法律吗?

  答:人权不是欲望的代名词。人权是可以爱憎恨,可以想我所想,爱我所爱,但是不可以用个人的欲望为借口,去伤害无辜的他人。而重婚罪和旧的婚姻法,就是在伤害被背叛的另一方。

  这不是违反人权,恰恰相反,它在践踏人权所谓的个人的权益神圣不可侵犯。

  三:你觉得《婚途特别法》可以持续多久?

  答:正确的法律一旦网落实了,就不会再改变了,这是社会和人民的选择。

  于是,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效应。

  人们关于《婚途》的猜测和疑惑纷纷烟消云散,但是关于米冉的猜测此起彼伏。

  有的人分析:书中描述了大量的离婚桥段,对于如今的离婚现象分析非常深刻,作者很可能是个感情方面的专家……说不定来自专管婚姻业务的红线联盟。

  也有的人说,台湾的某某感情作家就是米冉……当然,事后证明是该作家雇佣水军炒作蹭热度。

  但不管别人怎么猜测,作者“米冉”始终没有举办过一场签售会,也就没人知道她的庐山真面目。

  有的时候,越是神秘就越引人遐想。

  但是这个秘密,米冉夫妇不打算对外界公开。

  ***

  女儿满两岁的时候,米冉也买了书送给她们。

  这是她给宝宝们的第一份礼物,见证了她为她们改变的整个世界。

  譬如说,米航最近要去办理结婚证,他和小鸥的家里人也谈妥了,两个人就在北京定居,首付两家各出一半。

  去完民政局,米航跟她吐槽道:“姐,现在办理结婚证明好麻烦。需要出具什么未结婚证明,什么婚内承诺书,什么婚内财产分割协议书……我记得你和姐夫结婚的时候,就没这么麻烦,他们连姐夫结没结过婚都没过问。”

  米冉笑:“这是好事啊,新的婚姻法颁布以后,一个男人就不能娶两个老婆了。你不能,你姐夫也不能沾花惹草了。”

  把婚姻限制在法律的条条框框之内,保护每一对夫妻的共同利益——

  这就是她留给这个社会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