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顾盼生辉_作者:意元宝(756)

  曹操道:“望你们不负孤所望,你们娘子所望,继续为国为民而尽力。”

  “诺!”三十三人的动作十分一致,但是在她们应声之时,无人能再注意她们的外貌,而只感觉到一股气势迫人。

  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只有一个念头,曹盼不是好惹的人,她的女部也不是好惹的。

  着实是,武能上阵杀敌,文能敌战群儒。

  呵呵,铜雀台上因阮瑀而再掀曹盼究竟该不该出任尚书令一位,随着曹盼的三份寿礼呈上,天下皆知。

  蔡琰这位大才女总结,“论为国,尚书令无私无畏;论为民,尚书令处处皆思百姓衣食。如果这样的人都没有资格出任尚书令一职,天下何人能与之相比?”

  对于如今巴巴想从曹盼的手里拿到印刷术的世族们,不约而同地休战。

  世族们一休战,没有人故意的挑事,阮瑀凭一己之力,在曹盼一件又一件的功绩堆出来的情况下,独木难支,最终败退。

  曹盼这会儿正跟世族们商量着印刷术换书的事,说是商量,还不是曹盼说要多少书,世族们但凡只要想要曹盼手里的印刷术,那就只能给曹盼要的书,否则曹盼直接连话都不跟他们说。

  这样的时候,世族们最是羡慕荀氏、郭氏、贾氏了。

  因他们家中有人收了曹盼为徒,以至于整族都跟着沾光了,曹盼研制出来的东西,根本无须他们费心去要,曹盼是直接双手奉上。

  但是,这酸话也没人敢说,谁让他们没那眼力劲,早些年在曹盼未显势时收曹盼为徒。

  当然人家曹盼愿不愿意拜入他们门下还得另说。

  最终但凡想要印刷术的人,都只能乖乖的拿出了曹盼所要的藏书量,叫曹盼印刷出了一批来,印完了之后,印刷术曹盼叫人手把手的教了出去。

  比起世族们关注印刷术,曹操的注意力在上庸郡运回来的稻种。

  不仅是曹操,荀攸、崔琰、钟繇,他们都迫切的想要亲眼见证曹盼的稻种是不是真如曹盼所说的那样。

  好,正好洛阳一带也有曹盼的一亩三分地,他们要看,曹盼就干脆地在洛阳将稻种种上,让他们亲眼见证的好了。

  所谓一年两季,不过是是因为稻谷的生长周期变短了而已。

  这些专业的东西,曹盼知道个大概,细细说来却是不成的。

  还是让墨问跟墨瑶他们解释,曹盼只是带人把播种的事情办好。

  因着这会儿都大冬天了,这个时候要播种收获自然是不成的。

  但是为了让他们看到事实,以解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曹盼撺掇着墨问跟墨瑶把大棚弄了出来。

  有专业的人士帮忙就是不一样,曹盼把理论那么一说出去,他们立刻就带人把曹盼要的大棚弄出来了。

  接着就把稻种洒上,苗长得差不多了,接着就让人插秧。

  从头到尾,都有工部专门的人记录着时间,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插的秧,桩桩都记录在案,天天上报给曹操。

  墨问跟墨瑶弄出了大棚来,冲着曹盼道:“娘子不想用大棚再做点其他?”

  “投入太多,要不是事情紧急,我是不想弄这大棚的。”曹盼不是不想用大棚捞上一笔,着实是他们如今所费的精力财力,远远超过了最后能给他们带来的利益。

  然而稻种之事关系重大,不亲眼让曹操乃至朝中上下的人见证稻种的生长周期确实比以前的稻种短。一年两季,凭曹盼一张嘴来说,曹操明年想要在各州郡推广是有难度的。

  所以曹盼也是被逼着不得不想尽办法解决让他们见证的问题。

  虽然半年的时间他们不是等不起,然而曹操也有自己的思量,明明可以快速的让粮仓满起来,他为什么要多等这半年。

  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曹盼来想,也就有了不知耗费了曹盼多少人力财力物力的大棚,就为了在春种之前先收获。

  因此这一个年,曹盼只年三十那晚回了邺城,初二就赶回了洛阳。

  她的心思放在了大棚的稻谷上,元宵节过后也快到她的生辰了,曹操来了信让她无论如何也要回邺城过生辰,曹盼还没想好究竟回不回,另一件事传来,曹盼是不回也得回了。

  曹植醉酒夜闯司马门!

  司马门呐,那是只有天子,或是天子使者可入之驰道,曹植闯了司马门,要不是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他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