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前夫刚死时_作者:老胡十八(232)

  以后的几十年,她希望她们姐俩回忆起来,满满的都是妈妈的爱,全心全意的毫无保留的爱,而不是一个会跟她们分走宠爱的小孩儿。

  因为条件有限,忙着挣钱,城里小孩儿享受游乐园和各种新奇玩具的时候,她的闺女却只能抱着廉价玩具跟狗玩。说不愧疚是不可能的,她计划好的云安市,首都城市,甚至最近的越国……她都还没时间带她们去呢。

  最起码的,爸爸就在几百公里之外,她都还没带她们去看过……哪有多余的经济条件再养个更小的。

  再说了,养孩子也不止是钱的问题,还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这一点,至少五年以内,她是没办法保证的。

  所以,等老太太起床,她就一脸平静的把这事说了。

  “啊,没怀啊?会不会是测的不准,要不还是跟去年一样,去医院抽个血看看?”老太太难掩失望。

  “确实没有,反正双们也还小,以后多的是机会。”早点戳破她的“幻梦”也好,省得期望越大越久,失望也越大。

  老太太这几天的干劲像突然泄气的皮球,一下子就没了,先在桌边坐了一会儿,才去帮着做面包。

  李曼青能理解她的心情,没再提这茬,婆媳俩沉默着把面包烤上,老爷子也起了。

  等他们到广场上时,天色虽还暗着,但场上已经有不少人了,除了锻炼的退休老人,还有附近上班的年轻人,都在三个包子摊上排队买早点呢。

  “咦……今天倒是来得早,孩子离得了你麽?”有热心的老太太问起来。

  “没事,我婆婆带着,两个小丫头喜欢还来不及呢。”她笑着摆上面包,立马就有人过来问怎么卖的。

  李曼青昨晚又好好想过,她每次卖得慢,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动作慢,每一种面包都要精准的按照客人要求过称,有时候多了点,拿一个下去,又不够了点,加加减减的,最后不是整数的话,算账也麻烦。

  所以,从今天开始,她决定按个数卖了,玫瑰小面包、夹沙的、夹果酱的全都三毛钱一个,奶油的五毛钱一个。如果称斤的话,其他的一块五一斤,涨了两毛,一斤称下来能有五个左右,差不多也就是三毛一个。奶油的依然是五毛钱一个。

  现在来问的都是上班族,有固定工资,三毛五毛的也不在意,都是一个两个的买。

  才几秒钟的工夫,一手交钱,一手拿面包,比以前快多了。

  没多大会儿,小学下早自习的铃声一响,预示着八点只差十分了,人就少了许多,李曼青身前的筛子也基本空了。

  “哟!今天生意这么好,我家老头子还心心念念让帮他买两斤奶油面包回去呢,这一会儿功夫就卖光了……”

  “婶子没事,家里还在烤呢,待会儿记着您的。”

  因她生得好看,嘴巴又甜,东西也干净,老人们都喜欢她,常跟她拉家常。所以,哪个老太太以前是二小的,哪个是县政府妇联的,哪个是中医院的,她都一清二楚。

  有热心的,已经开始问她们家大双小双要读哪个学校了。

  “这……孩子还小,我们也没想过。”才几个月大呢,就是到学龄了,她也想让她们晚两年再上学。

  “哎呀,你小闺女不知道,孩子教育就得从小抓,我孙子两岁就会背唐诗了呢,现在才五年级,初中的数学题都会做了……他们班主任都说,以后绝对是重点大学的苗子。”

  说话的是二小退休的刘老师,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说起孩子教育问题来如数家珍,比如说她的哪一届的某个学生,考上哪个初中哪个高中,大学毕业在哪个单位大显身手……

  二十年后这种“拔苗助长”的事多了去了,她一直坚信,不一定要上什么名牌大学,只要她们健康快乐就行了。

  两岁的孩子,话都说不清呢,她哪里舍得逼她们背唐诗?遂只是笑着不说话。

  “别怕,闺女,我还有学生在学校呢,到时候要上二小就是几句话的事。”

  李曼青真心诚意感谢她:“多谢刘老师。”她不一定真去求她,但能遇上这种主动要求帮忙的老人,也不容易了。

  正说着,就有人问:“是丰年家妹子吗?”

  李曼青回头,见是个有点眼熟的男人,好像在哪儿见过。而且他问的话有歧义,到底是在问唐丰年的妹子,还是唐丰年他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