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心里十分过意不去,可她知道,吴明本来就是心存愧疚,要是不让他照顾,只怕他更难过,索性就让他忙去了。
周氏听说荷花病了也很担心,等安顿好了两个小儿子,便走过来看她。
周氏一进屋,就看见吴明守着火炉,正问荷花要不要喝热水,心里不由得放心了不少。
吴明这孩子真是个重情义的,对荷花也是真好。
周氏惦记着荷花,上前去摸了摸她的额头,见她捂着厚厚的被子,却还是冷得发抖,忙问道:“还觉得冷呢?”
荷花点点头:“现在好点儿了,娘,外头冷,你咋出来了?虽然出了月子了,可是娘还没好利索呢,可别着凉啊。”
周氏见她自己都病了,还担心她的身子,又是感动又是生气:“你这丫头可真是的,咋就不知道爱惜自个儿呢?要是染了风寒可咋整?”
周氏说着又摸了摸炕头,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炕烧得这么热,你咋还不出汗呢?”
着凉了要是出汗才能好,要不然就容易发烧了。
荷花经她提醒,才想起来一件事:“对了,我记得咱家有疏散风寒的药——”
这还是她前世的习惯,家里备着些常用药,用来应对一时之需。
她还没说完,一旁吴明听了马上跳了起来:“在哪儿放着呢?我去找!”
荷花一边回忆着,一边说道:“我记得是在仓房里,好像在灵芝酒旁边的箱子里。”
吴明已经穿上了棉袄,提着风灯就出去了。
周氏坐在炕沿上,看着吴明急匆匆地出去,笑着摸了摸荷花的头。
“荷花啊,小明真是个好孩子,你说是不?”
荷花没留意周氏的神情,很自然地点点头:“嗯哪,又懂事又细心,跟咱家人都很亲近,读书又好……”
荷花说着说着,忽然看到周氏望着自己,笑得意味深长的样子,一下子觉得不对劲了。
“娘,你冲我乐啥?”
周氏看小闺女瞪着眼睛一脸警惕的样子,笑容越发扩大了几分。
“爹和娘也觉得小明这孩子好呢,肯上进,又疼你……”周氏拉起荷花的手,轻声说道。
荷花可不是个懵懂无知的农村丫头,再看周氏别有深意的笑容,不由得一激灵。
“娘。你说啥呢?”荷花忍不住打断了她的话,“我才十一岁,小明也才十三呢,我我我……”
周氏一怔:“你说啥?小明都十三啦?”
她一直以为吴明跟荷花一样大呢,哪里知道这小子都十三岁了。
荷花这才发觉自己说漏了嘴,不过想想也没什么,就跟周氏说道:“嗯哪,之前小明跟我说过,他十三岁了,以前是身子有寒气,所以才长得小。娘没发现小明这半年一个劲儿地窜个子么,现在比三姐都高了呢!”
经她提醒,周氏终于意识到的确是这么回事,想到这里更加眉开眼笑了起来。
“那正好啊,我还怕他小不懂事呢,比你大两岁,就更好了!这男子大一些啊,就知道疼媳妇了……”
荷花不由得皱起眉头:“娘你都说啥呢,我还小呢!你咋这么着急把我嫁出去啊?”
周氏见她机灵,很快就理解了自己的意思,笑咪咪地说道:“十一岁也不小啦!以前娘也总觉得,你们姐妹几个还小,亲事不着急,结果……”
想起自家的几个女儿,周氏的笑容褪淡了下去。
要是早点儿给几个闺女定下亲事,哪至于耽误了她们啊?到如今这个地步,闺女们只怕更不好说亲事了。
因此周氏汲取教训,觉得早点儿给荷花订亲也是好事,再说荷花和吴明这么要好,往后成亲了,肯定也是和和气气的,比在外头找那些不知道根底的人家强多了。
荷花实在没想到周氏突然对自己的亲事如此热心起来,一时觉得接受不了。
她正不知道该怎么跟周氏说,幸好这时候吴明进屋了。
“荷花,你看看是这个药包吗?”
荷花往他手里看了看,说道:“嗯哪,就是这个,熬一包就行,三碗水煎成一碗水……”
她话还没说完,就连着打了好几个喷嚏。
吴明见状忙说道:“你歇会儿吧,我去拿药罐子给你熬药。”说着又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