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飞点头说:“行了,明天都给你们留着。”
没过多久,公司不少人都知道了老板店里有增加记忆的“三明智”。普通员工可没胆子打电话给老板,让她帮忙留东西,又不敢上班时间翘班去那边买东西,只得让家里人去买,或者是三姑六婆地帮忙带。这一时间三明智就出现了上架十分钟就售罄的情况,买不到的人只得早早来排队,店门口又排出了长龙。逼得陈晓飞都得提早到,否则店门都进不去。
忍无可忍的她只得打电话给钟教授:“教授,你这药物什么时候能够生产出来?我这边门都要被他们挤破了。”
“快了,快了。现在的问题是细菌的稳定性。目前发现药物最长保存时间是12天。我们在想办法能不能再增长。”钟教授最近碰上了课题瓶颈,正难受着。
“那就放冰箱啊!”
“这本来就是低温下的保管时间啊!常温只能保存五天。”钟教授无语。
“哦,那也就是说其实药物已经成功了?可以对外出售了?”陈晓飞可管不了他的难题,只想听到好消息。
“理论上是的,但是需要药监局的审核通过才行。”
“那就让它先上市,就说是一号产品。以后解决稳定性了再发二号改良产品。”陈晓飞立马拍板。
“可以,你是老板,你说了算。那我让人准备审核资料。这样也好,至少实验人员能增加收入,也有动力。”钟教授这样想着就同意了。
☆、第四十五章 专卖店
“谢谢,我给杜荣华打电话,让他配合你们申请。”太好了,终于可以解决门口排队问题了,陈晓飞松了一口气。虽然药品不能马上上市,但是公司内部人员可以让他们自己先去研究所购买。
挂了电话,陈晓飞就通知了杜荣华配合研究所那边赶紧申请药品上市。过了几天总算店门口的长队消失了,换成研究所那边各种的人情购买药物。
杜荣华和陈翔也积极地筹备着,一个正到处找关系加快药物的审核。一个正抓紧筹备新车间。由于细菌生长需要的环境比较苛刻,这个车间可建得不容易。研究所这边直接就派出了两个实验员监管车间的改造,毕竟这个车间可是关系着他们将来的收入的。
可车间没造好,产品就不能出来,因此研究所这边最近成了香馍馍,公司里的人到处找人就是想着先买到实验室的产品。毕竟一支口服液吃着可比三明智方便多了。
每支售价25元,一周五支,连服一个月即可看到明显的效果。连服三个月基本可以过目不忘了。再继续往下服用效果就不明显了。年纪越小服用效果越好。这是结合陈晓飞的三明智得出的结论。
钟教授还发现药品对老年人也有效果,但是临床效果还在实验中,目前发现服用两个月后,不少痴呆病人有缓和的现象。
京城这边的专卖店已经开业了,董旭很紧张,这是公司委任他做的第一件大事,而且把最重要的京城分店交给了他。为了各家分店的顺利开张,公司花了大价钱在中央一套上做了广告。这要是自己这边出了岔子,那可损失大了。虽然他对公司的产品很有信心,但是还是有些担心万一顾客宁愿在网站买,不乐意跑实体店,那可违背了公司开实体店的意图了。
开业这天,虽然是个大晴天,可是和往常没什么不同,空气污染指数依然只是良:84。这还算是好的。董旭还真不太适应这样的环境,浙省最差的时候也就这点指数。幸好走进店里空气就变好了,墙上可满满的都是玉米串。董旭庆幸挂的多,否则一个玉米串没几天就得发紫了。
好在,与网络的不真实相比,许多人还是更愿意亲自来体验以后才购买产品。在广告的推动下,再加上京城糟糕的空气环境,来看玉米空气净化器的人特别多。几乎每个走进店铺的,都会带走几个,是的,一个是不够的。有条件的都会每个房间挂上一个。有几个顾客甚至连厨房都挂上了,听说这个效果比油烟机要好,唯一不好的就是很快就会发紫了。
玉米的销量特别好。好到什么程度?董旭带过来的,本来觉得可能可以销售三个月的产品,一个月就告罄了。他只得通知公司抓紧发货,吓得陈翔又让工人加了两个礼拜的班,这才供上了货。
没过多久,就连几个公家单位都来采购了,订单排到了年尾。听说几个大领导那边也非常喜欢这款产品,听说那位都指着它说,中国现在的尖端科技领域已经发展的相当迅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