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他忘了以前我奶奶是咋对待他的了?”
“我也说了,可他说你奶奶年纪大了,这两年看着改了不少。再说这不是还有你爷爷吗,以前你爷爷不在家,现在不用出去了,有你爷爷在家看着,你奶奶不会再像以前了。”
张小花点头。
“他说的对,可那是对他!你呢?你以为你就轻松了?娘,我告诉你,你将来的日子要比以前还要累!”
赵氏一愣。
“说句不好听的,爷爷奶奶万一生病了,谁伺候?万一卧床不起,谁伺候?你指望着我那些婶子回来伺候吗?她们是回来,可她们的家不在这里,能在这里长住?就住那么几天,端个茶倒个水,应应景,你呢,你不但要伺候老人,你还要伺候他们,做饭做菜,洗碗收拾,你想过没有啊!”
780 有关孝顺
赵氏愣愣的,这个她真的没想过。
张小花气的不行。
“还有啊,我告诉你,别看你们在跟前,你伺候着,将来也落不到什么好,人家还嫌弃你伺候的不好呢!人就是这样,做的人得不到好,说的人就什么都好了!娘,你咋就那么没心,这样的事能答应吗?”
“我……”
“我早就说过,你们不去我庄子做事,就踏实地在这里住着,等哥哥们考上了,置办了房子,你们过去住就是了,爷爷奶奶需要照顾的时候,每家住几个月就是了,可你们现在却大包大揽起来!”
关于孝道古代不用说了,就是现代说的也很多,有的说父母需要陪伴,有的说父母需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虽然原则都是要孝顺,可惜说的全是理论,实际屁用没有!
先说陪伴,所有的儿女不可能都在家里陪着父母吧,不说追求梦想理想啥的,就是为了生活,为了将来父母生病住的起医院,你也得出去打拼吧?当然大城市的无所谓了。
既然出去打拼,时间就不可能由着你支配了,再加上应酬生活娱乐种种,又剩下多少时间呢?
所以陪伴很大程度是不可能的。
再说尊重父母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叫父母还在原来的老家生活,可父母生病了,有事了,又去找谁呢?
所以啊,人和人的情况不一样,孝顺也不一样的。
好吧,扯远了。
其实古代的乡下和现代的乡下的养老情况差不多,都是儿子养老,一个儿子不用说了,儿子多了就轮流住,每家住几个月,或者几年。
就算有的儿子无法接老人来住,就用经济补偿。
可一般来说,提供经济的那个,永远比亲自照顾的那个轻松的多。
而且,提供经济的那个往往更能得到父母的肯定,觉得他们更孝顺,反而是亲自照顾的百般不满意,这就应了那句话,远的香近的臭。
何况,做再好也不会十全十美,但提供经济的那个,就只留下钱,什么都不做,看上去就完美多了。
再说轮住,在外人觉得,都是儿子,谁家住不是住,住多住少也没啥,可谁苦谁知道,谁累谁知道,这可不像外人,上下两张皮,坐在那巴巴说几句就行了。
再说,同样是儿子,凭什么你出力少我就出力多,我出力多还落不到好,你出力少还当好人,这不公平!
以张家的情况,如果张老大一家搬进老屋,那照顾老人就会落到赵氏身上。
张老大会干啥,也就是跑跑腿,赵氏干啥,吃喝拉撒全部包括,要是老人躺在炕上,那你还要端屎端尿,儿子也就动动嘴,点评一下你做的好不好罢了。
就刘氏那样的,肯定借着由子难为赵氏,不但如此,还不会念着赵氏好,觉得还是外头的儿子好。
就算满意,也觉得这是应该,没什么可夸赞的,她不会想外头的儿子这点应该都没有做到。
不但是刘氏,基本大多数的老人都是这样。
赵氏每天巴巴地起来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伺候上顿伺候下顿,还得任劳任怨,不能有半点不平,不然就是不孝。
而其他人到时候把钱往炕上一放,只说几句,这个给爹娘做点好吃的,这个给爹娘做点好穿的,你们辛苦了,爹娘就拜托你们了,有啥困难尽管说,爹娘老了,你们要多费些心,如何如何的,然后拉着老人私下问一番,他们待你如何啊?好不好啊?再然后吃个饭,住几天,拍拍屁股走人,下一次还不知道啥时候回来。
这话有点诛心,可这就是现实,现实永远和道理没法相等,没有经历就永远体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