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再吟上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既彰显了咱们的文人气质,又表达了咱们对农民阶级的同情和怜悯,多有情操啊!
花朵朵在那儿想得兴高采烈,这头大伙儿已经把好几亩荒地都种上高粱了。
种高粱跟种大豆什么的都是大同小异,这些活儿花家人都是驾轻就熟了的。
几人分工合作,王氏在前头负责撒肥,花永春和花永夏负责耕地成畦,花永冬则负责耕碎土块,除去杂草,并耙平土面。花志繁跟在后面开挖植沟,李氏把种子均匀播于植沟内,最后花有福跟在后面进行最后一项覆土。
一个下午过去,三亩荒地的高粱都整整齐齐地种好了,余下的几亩留待明日再种。
看着一大片的高粱地,花朵朵仿佛看到了成片的红高粱迎风摇曳的情景,乐得咧嘴傻笑。但乐归乐,花朵朵还是没忘记这高粱虽然耐旱,但在幼穗形成期、乳熟期如果遇上干旱,还是会大大影响产量的。
作为一个合格的种田人,花朵朵马上将此事禀告花有福。此事引起花有福高度重视,他扫视了大伙儿一遍,最终决定将这高粱的后期田间管理事宜一并交给了热爱种田事业的花志繁同志。
花朵朵便叮嘱花志繁要记得注意天气变化,如果高粱出苗期间不下雨的话可是得引水灌溉的。而在多雨季节,还得注意随时排除积水,以免发生病虫危害和延长成熟期。
花志繁虽然不愿意跟花朵朵认字,但对于花朵朵说的这些闻所未闻的农业知识,他还是非常热忱地接受的。
给大伙儿打完预防针后,花朵朵又给大家描述了红高粱成熟时的美好愿景,让大伙提前感受到这丰收的喜悦。有了这八亩地的红高粱,花家明年说什么也不会饿肚子了,说不定还能用这红高粱酿酒来发展花氏酿酒大业哩!
正文 第三十三张 错救萌娃
次日,在花朵朵的强烈要求和花有福的首肯默许之下,李氏揣着一兜银子准备去村里农户家买母鸡和种蛋。
花朵朵再三叮嘱种蛋要买那新鲜出炉的,母鸡要找那肥大有专业抱窝精神的,李氏无奈之下只好打醒十二分精神出门去了。
这头花永冬也加快了蚯蚓养殖的进程,经过不懈地加热和催腐,大坑里的泥土和秸杆昨儿已经充分腐烂了,花永冬今儿一大早就带着花志昌等娃奔去了后山挖蚯蚓。
本想跟去凑热闹顺带去后山寻宝的花朵朵,一想到蚯蚓那挪来挪去的身子就觉得犯恶心,最后还是打消了念头,乖乖地留在家里教花志荣认字。
快到响午的时候李氏和花永冬一前一后地回来了。李氏买回了两只体积肥大的母鸡和一百个滚圆滚圆的种鸡蛋,这总共花去了花有福一百五十文银子,肉疼得他一上午都在那儿直哼哼。
花朵朵让花永冬将一桶蚯蚓倒进大坑里,叮嘱他再挖一个大坑用来腐化黑泥和秸杆作为蚯蚓的饲料,每隔一个月就加料一次,保证蚯蚓有足够的粮食。待蚯蚓大量繁殖后,再及时进行分池养殖。
眼看着养鸡计划一步步得到落实,花朵朵心头大石也放下了一半。她迅速把重点转向目前已开始逐渐出现危机的肉菜生意上。
随着花家肉菜生意的蒸蒸日上,许多村民开始意识到这鱼虾的价值。由于目前村民们还摸不着花家给鱼虾去腥的秘诀,而且村民们的炒菜意识还没有萌芽,因此表面上花有福家是保住了竞争优势,花嫁村这偌大的肉菜市场目前还是花有福家的天下。
但是随着鱼虾的大量消耗,许多水沟已经摸不到像样的鱼虾了,摸上来的都是那些小得可怜的鱼仔虾仔。为了不影响鱼虾的生长繁衍,花家人已将目光从水沟转向了护花河。
薄荷和姜等调味料并不是什么稀有品种,村民们总有一天会发现它们的秘密,而且炒菜煲汤等烹饪常识以古人的聪明也很快便会领悟出来,届时整个花嫁村的眼睛都会聚焦在这护花河的鱼虾上。
花朵朵渐渐意识到了危机,为了抢占先机,她决定马上启动桑基鱼塘战略。
她立马将肉菜生意目前面临的现状及即将濒临的危机添油加醋地报告给花有福。在花有福高度紧张,以为下一刻就要失去这等同于每日斗金的进项时,花朵朵马上打一棒再给一甜枣,适时地提出桑基鱼塘的救世战略。
听到有解决方案花有福长舒了口气,打定主意今儿就出去寻一合适的地块买下来开发鱼塘。但一想到手头上只剩下一两多点的银子,还不知道够不够买一亩好田,花有福不由大感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