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花嫁_作者:花无双(653)

  而有的政治觉悟比较敏锐的学子则忍不住猜测,韦子寒此次关于宣扬布衣施粥的演说是不是朝廷的暗中授命,倘若是那他们说不得得立即回去与长辈商量。尽快响应朝廷的号召了。

  且不管学子们作如何想,韦子寒这一场演说无疑是极其成功的。这一番演说不仅在众多学子之间掀起了轩然大波,即便是在那些士林之家乃至朝廷都掀起了余波。

  演说结束后学子们纷纷奔走相告,并彼此间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家里比较富裕的学子都急匆匆地赶回去游说长辈广开粥棚,布衣施粥。而受家庭条件所限无法慷慨解囊的学子。则纷纷以诗作歌赋的形式来表达对这种善举的高度赞扬。

  一时之间,整个青门镇乃至临阳城都掀起了一股解民于困的热潮。而这场运动。自然引起了朝廷的高度关注。

  彼时朝廷还在为筹措灾粮的事儿而焦头烂额、头疼不已,如今经过一场大战,朝廷国库已经虚空。而恰逢此时大晋北边突逢旱年,百姓颗粒无收,上次楚凌轩截获的那一批粮草早已运到北部救急去了。

  北部接连匈奴,本就属于人心浮动的地带,若是无法稳定民心,恐怕会导致大晋边境再起战端。两相权衡之下,朝廷也只好暂且牺牲青门镇百姓的利益了。

  如今青门镇百姓境况堪忧的奏折已摆在了百官的眼前,已是不容逃避亟需解决的难题,若是朝廷再不想办法解决民困,恐怕待尸骨遍野时大晋将民怨载野,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于是太皇太后急忙召集百官商量对策,最后商量来商量去也只得一个依靠江南屯粮来缓解灾情的对策,无奈之下太皇太后只得立马指派官员到江南筹措灾粮。

  然长安离江南非一日之遥,到江南筹粮之事儿也毕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怕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为这太皇太后急得嗓子都冒烟了,而这时白鹭书院掀起的这场解民于困的运动无疑是雪中送炭,为朝廷筹措灾粮大大缓冲了期限。

  有这些民间力量在支撑着,朝廷总算能缓上一口气,不至于火烧眉毛。

  太皇太后看了御史大夫张苍和的奏折后即刻龙颜大悦,召其来仔细询问详情。最后得知最先掀起这场解民于困运动的竟是闫执事的弟子花朵朵,当时不由大为惊讶。

  太皇太后对花朵朵的印象也仅限于那晚的几番对话,当时只觉得这是个聪颖的孩子,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是个讨人喜欢的,但也仅限于此。毕竟自那晚后花朵朵便从不曾踏足长安,而太皇太后也晓得她不爱长安城的尔虞我诈,也便不曾再召她入宫。

  如今突然听说这个小姑娘还有这番魄力,竟敢想寻常男儿不敢想的,做寻常男儿也不一定敢做的大事儿,这番广阔的胸襟可真是堪比男儿啊!

  “这个孩子若是男儿身,那可是咱大晋国的栋梁之才啊!真是真是可惜了。”太皇太后一阵叹惋。

  “老佛爷说的在理,依臣看这花姑娘的确比咱朝中许多大臣还堪大用。”御史大夫张苍和是个无比正直的人,他说好的人那必定是真的好了。

  太皇太后眉眼一阵笑意,“难得你也有赞人的时候,看来这个孩子实在非同一般啊!这样吧,你今儿就替哀家到青门镇微服私巡一番,看看这个花朵朵是否真如百姓口中所言,是个菩萨心肠的大善人。若此事属实,哀家必定重重有赏!”

  “微臣领旨!”张苍和应诺后匆匆退了出去,筹备微服私巡的事宜去了。

  当天下午,张苍和就快马加鞭来到了青门镇县衙,找到了如今的青门镇县令杨柏松,告知他此行的目的后,便风风火火地带着杨柏松赶赴花嫁村视察施粥情况去了。

  杨柏松看到当朝御史大夫忽然降临咱这小小的青门镇,当即吓得浑身冒汗,以为自己不知哪儿出了问题被捉住了小辫子,吓得险些当场晕眩了过去。

  幸亏张苍和不是个故作玄虚的人,当即开门见山地道明了来意,杨柏松听到不是自己的政绩和作风出了问题,这才大大地松了口气。

  心里暗骂这老匹夫爱搞突然袭击,也不晓得提前通知一声,幸亏自个儿也不像别的同僚那般,好在县衙做些风花雪月的龌蹉事儿。要不然若是让这铁面无私的御史大夫看到了那些不堪的场面,恐怕自己头上的乌纱帽也保不住了。

  杨柏松本想到醉仙楼置办一桌上好的酒席,好好招待这个远道而来的大领导,给张苍和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好让杨柏松在朝中给自己说句好话,给来年的政绩画上个优等,这样自己升迁就有望了。